首页> 中文会议>第十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 >远隔缺血后处理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

远隔缺血后处理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

摘要

实验研究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最终的心肌梗死面积中大约50%是由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所致,而且急性心肌IRI也与再灌注后室性心律失常、细胞凋亡、心室重塑和心功能低下等严重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与经典预处理和后处理相比,远隔后处理更容易应用于临床,尤其是采用止血带使上/下肢缺血触发的远隔缺血后处理,具有操作简单和无创伤的优点,并且几乎不需要增加任何费用。再者,从较方便的远隔器官(例如下肢)产生处理刺激亦可增加在手术室应用的可行性,同时消除应用心脏或其他内脏器官的风险(例如心律失常和更多的损伤),从而增加对其临床应用转化的可能性。尽管有关远隔缺血后处理改善临床预后或生物标记的部分临床研究结果令人鼓舞,但是亦有部分研究未证实远隔缺血后处理的保护作用。显然仍然需要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如果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该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的转归,则可为临床实践中的缺血器官或组织保护策略制定提供一个新的选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