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和群体微囊藻光化学响应的差异

摘要

蓝藻水华形成过程中,蓝藻优势的确立不仅是数量上的,而且形态和生理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本文针对蓝藻水华主要藻种铜绿微囊藻群体形成前后光化学响应、光化学参数以及生化组成、形态、微结构 等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微囊藻形成群体后,在恢复光照和增加光强过程中最大光合作用量子产量 (Fv/Fm)显著高于单细胞微囊藻,表明群体微囊藻具有更强的光合作用能力。而且群体微囊藻的非光化学淬 灭值显著高于单细胞微囊藻,表明群体微囊藻可以耗散更多的过剩光能,即具有更强的耐受强光的能力。通 过光响应曲线参数分析发现:群体微囊藻半饱和光强显著高于单细胞,表明单细胞微囊藻在较低的光强下就 能达到光饱和,而群体则需要更高的光强才能达到光饱和,这可能和群体微囊藻具有更高的色素含量有关, 这也间接表明群体微囊藻能够耐受更高的光强。最大电子传递速率的升高表明两种藻的光合作用能力均显著 升高,但相对而言群体微囊藻在强光下具有更强的光合作用能力。微囊藻群体形成后其生化组成及形态发生 明显变化,其叶绿素、藻蓝素、多糖等均显著增加(p<0.05),这可能是微囊藻光合作用能力以及耐强光能力 增加的原因。另外群体微囊藻其内部出现气泡,脂滴减少,这使其浮力增加,这种上浮能力使得微囊藻具有 更多的机会利用光能。总之,微囊藻群体形成过程中可能通过生化组成、形态以及微结构的改变,增加了光 合作用能力和耐受强光的能力,从而在同其他藻的竞争生长过程中逐步占据优势,从而形成水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