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中国东部第三届介入放射学学术交流会 >系列介入法治疗动脉闭塞与静脉栓塞性外周血管病

系列介入法治疗动脉闭塞与静脉栓塞性外周血管病

摘要

目的:初步总结近三年来采用系列介入法治疗动脉闭塞与静脉栓塞性外周血管病的临床经验,探讨介入技术的选择要点。以及治疗过程中的相关风险。rn 方法:2002年8月~2004年12月期间,对21例动脉闭塞与静脉栓塞性外周血管病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病变部位主要在髂股动、静脉及其远段血管。治疗过程中,先后计采用介入技术七项:(1)经足背静脉加压深静脉顺行溶栓术(15例次)。(2)经胭静脉导管髂股静脉顺行溶栓术(5例次)。(3)经胭静脉ATD血栓消融术(4例)。(4)血管成形-球曩扩张术(7例次)。(5)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4例)。6)腔静脉滤器置放术(3例)。(7)经动脉导管髂股动脉溶栓术(7例次)。溶栓与抗凝药物主要为尿激酶、血塞通、丹参、脉络宁、低分子肝素、阿斯匹林、华法令等;因人因病情不同而用法用量有异。rn 结果:介入治疗后。完全恢复8例;血管开通或血栓栓塞消融但功能未完全恢复7例;4例基础病情复杂,治疗措施受限制,病情有部分改善;2例行经浅静脉加压深静脉顺行溶栓两天后病情缓解,停药后复发;因故中断治疗。单病例住院治疗时间1~3周,术后抗凝治疗时间3~6月。21例治疗均获成功,患肢肿胀消退、浅静脉淤血消除,逐步恢复息肢运动功能(静脉);下肢血供恢复或改善,5P征消除或改善(动脉)。未出现肺动脉栓塞及其他重要并发症。部分病例仍在随访中。rn 结论:1、仅行全身溶栓治疗难以成功消除动脉/深静脉内血栓;溶栓药的应用剂量难以定位。此类患者总体年龄偏大,基础血液粘滞性较高,其中有不少病例,发病前就具有血管结构方面的异常,如Cockett综合症(髂静脉受压综合症)等。如为取得溶栓效果而加大抗凝溶栓剂用量,消化道出血、眼底出血,甚至脑出血的风险仍然很大。2、介入治疗动脉闭塞与静脉栓塞性外周血管病的基本原则应是掌握时机、先易后难。对一些高危人群,如长期卧床的体弱者、外伤手术后、使用凝血与脱水剂等导致血液粘滞性增高的患者,应有对于动脉闭塞与静脉血栓栓塞的防范意识,相机及时处理。采取溶栓措施的前提,是先行全身抗凝。3、从严掌握滤器置入适应症,必须置放者,尽量使用临时或临时永久两用滤器。4、部分病例急性期经采用患肢远端浅静脉顺行溶栓术,1~3天未能达到溶栓效果,是否应考虑放弃溶栓治疗,同时准备放弃该静脉主干?我们的做法是,对于年龄较轻患者,经治疗后应能尽量恢复劳动力,不轻易放弃,治疗措施及时慎重升级,打通主干道。年高体弱、对于劳动力恢复期望值不高,基础状况不佳者,宜适度治疗,适可而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