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第3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 >城市社区里的居住流动现象——以上海曹杨新村为例

城市社区里的居住流动现象——以上海曹杨新村为例

摘要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在社区层面严格区分出了“本地”和“外来”两个群体,户籍身份的不同除了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方面的差别,还对居民的居住流动策略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从过程来看。居住流动最先发生在本地居民中间,经济与社会地位上升的居民首先通过购房搬出新村。流动一旦开始,外来人口通过链式流动快速地侵入新村,而外来居民的增多和环境品质的下降又加速了更多本地居民的外迁。缺乏经济和社会资源的居民只能留在新村,更困难的工人家庭则选择向着更恶劣的居住状态流动。本地与外来居民的替换过程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空间一社会”过滤系统,系统中的个人和家庭都在通过居住选择实现着各自的社会分层和流动。从流动的结果看,90年代末以来的社会变革并没有彻底打破单位制社区中的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留守居民在二次就业、住房安排、子女教育、家庭互助等方面更加依赖于新村原有的社会网络,即使是迁出新村的居民在居住地选择、户籍和家庭关系等方面仍然与新村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社会和经济地位的下降使得本地居民对社区网络的依赖程度反而加深了,旧的社区生态结构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保留和调整。而另一方面,外来居民由于社会资源的缺失以及居住身份的差异,迟迟无法融入新村并产生归属感。可以说,在居住流动的过程中,流出的本地居民并没有完全地“离开”,而流入的外来居民也很难真正地“进入”。虽然分享同一社区空间,但两个群体之间却少有交流。高度稳定的单位制社区结构正在被一种更为复杂、流动的结构所替代。但新的结构尚未产生出积极的社区融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