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2>面积,有150×10<'4>km<'2>流域的洪水,由7条较大的水系汇入江汉洞庭盆地,而其出路'/> 长江防洪的地学观-李长安-中文会议【掌桥科研】

长江防洪的地学观

摘要

长江中游的洪灾是由区域地质地貌条件决定的.首先,在地貌上该区位于中国第二和第三地貌台阶的交界;从大地构造条件看,长江中游地处新华夏第二构造沉降带,受新华夏第二构造隆起带和第三构造隆起带的夹持,南北又受到秦岭-大别和南岭纬向构造带(山系)围陷,使该区处于易吞难吐的境地.长江180×10<'4>km<'2>面积,有150×10<'4>km<'2>流域的洪水,由7条较大的水系汇入江汉洞庭盆地,而其出路仅有一条—长江.其次,第四纪以来江汉洞庭盆地强烈的构造沉降,导致上游来沙沉积,河湖淤塞,河道蜿蜒,行洪不畅,蓄洪无力,这是洪灾形成的地质条件;第三,大堤决口、溃堤险情发生的位置,又都是由江岸的地貌特征和岩性条件所决定的.(1)流域系统观 一个河流的各部分(主流与支流,上游、中游与下游)通过水、沙等通量将其连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系统),即流域系统(李长安等,1999).因此,长江防洪策略的选择要着眼于全流域的系统性,每一项防洪工程规划都要考虑到流域效应.(2)可持续发展观 防洪的可持续发展观,简单地讲,就是防洪工程要治标与治本的结合,以治本为主;防洪措施既要考虑到环境的保护,又要注意到资源的合理利用.(3)人-水-地协调观 目前,长江中游严峻的防洪形势,正是由于近代以来流域经济发展中,人-水-地不协调的结果,由于人、水争地,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人、地挤占水空间,使水位不断增高.人-水-地协调观,就是要实现人、水、地的协调共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