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

摘要

“九五”期间,我国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是:探明了影响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水稻重大病虫害暴发成灾的关键因子;明确了导致近年稻螟迅速回升的主要原因.研制出集神经网络综合集成法等先进测报技术与GIS相结合的稻飞虱、稻瘟病、白叶枯病中长期预警系统(1997-2000年对江苏、四川·安徽、湖南、广西等广大稻区进行提前1年左右的长期实况试报检验,准确率平均达75﹪以上;提前1~2月的中期实况试报检验准确率平均达80﹪以上).研究明确了立枯病、青枯病、蝼蛄、根蚜(蚯蚓)等是旱秧苗病危害严重的特有病虫害;稻瘟病、恶苗病、稻蓟马、稻螟等病虫危害旱秧比水秧重2~5倍;抛秧田稻螟、纹枯病、稻纵卷叶螟比手载田重约2倍.分别研究制定出旱秧病苗床和抛秧田病虫害防治技术.首次(国内外)研究发现:品种的抗、感性是引起褐飞虱生物型变异的根本原因及生物型变异的规律.发现引起病菌致病性变异的重要途径.通过对15569份次品种(组合)、材料的复鉴,鉴定出抗病虫品种73个,抗源218份.鉴定出的高抗优质品种已累计推广133.3万公顷以上.筛选出的高抗抗源.研制开发出一批高效低毒新药剂,累计推广18.6余万公顷.探明了稻田中生物多样性与害虫、天敌的关系;明确了中性昆虫的主要类群和作用;测定出蜘蛛、寄生蜂等主要天敌的控害能力.修订了白背飞虱的防治指标;建立了褐飞虱、三化螟危害水稻植株受害形态防治指标;制定了不同抗性水平品种稻瘟病防治指标(经两年以上田间验证,比过去制定防治指标更符合实际).根据区域性病虫种类和发生特点,在单项研究的基础上组装配套,形成了比“八五”更优化的四川盆地、江淮、珠江三角洲、太湖、江汉5大稻区病虫综防技术.在12个综防基地上建立示范样板田0.64万公顷,示范7.7万公顷,技术辐射69万公顷.在综防技术应用区内,减少施药次数,节约成本,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危害,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同时,技术应用区减少了用药量,且选用高效低毒、持效期长的药剂,控害效果好,对天敌杀伤少,减少对污染环境,蜘蛛、寄生蜂等数量比一般大田增加1.5倍以上,生态效益也非常显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