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域海洋生物的营养级指数变化特征

摘要

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1950-2011年渔获物捕捞量资料,分析了我国海域(包括大陆海域、台湾海域、香港海域和澳门海域)129种渔获物的营养级指数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950-1974年我国海洋营养级指数在3.45左右波动,1975-1978年下降至3.35左右,1982-1987年急剧下降到3.25并维持到1996年,1997-2011年平稳回升至3.34.与全球海洋营养级指数相比,1984年之前我国高于全球水平,而1984年之后则低于全球水平.就生物类群而言,鱼类对我国海洋营养级指数的贡献最大,达73.1-85.8%;甲壳动物次之,为9.2-15.5%;软体动物较小,为3.3-11.6%;其他无脊椎动物的贡献最小,不超过1.8%.过度捕捞使我国部分渔获物由原来的长寿命、高营养级的底层鱼类变为现在的短寿命、低营养级的无脊椎动物和中上层鱼类;渔业捕捞许可管理制度、禁渔期和禁渔区制度、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和“负增长”计划、增殖放流、扩大海洋保护区面积等措施的实施可能是我国海洋营养级指数回升的主要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