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VM的研究进展

摘要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前列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现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有降低的趋势,如何对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进行及早的分析判断,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已经成为现在研究的热点.实体恶性肿瘤需要血液供应来满足生长和发生血液转移,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肿瘤血管生成是其获得血液供应的唯一途径,以血管内皮细胞为靶点的抗血管治疗因此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途径.但血管生成可能不是所有肿瘤获得微循环血液供应的唯一机制,某些高度恶性的肿瘤细胞可以模拟内皮依赖性血管(Endothenlium depedent vessel,EDV)的形态结构形成一种新的肿瘤血液供应模式,这种新的肿瘤血液供应模式称之为"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1941年,Bdakellner首先描述了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包含红细胞的肿瘤窦道,1999年美国lowas大学的Maniotis等在研究人眼葡萄膜黑色素瘤微循环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肿瘤血液供应模式,黑色素瘤细胞通过自身变形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ar matrix ECM)相互作用模式模仿血管壁结构形成可输送血液的管道系统,重塑肿瘤微循环并与宿主血管相连通使肿瘤获得血液供应,并将这种结构命名为VM.VM结构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学者认为VM不仅是肿瘤细胞原始的行为模拟,也是肿瘤细胞在演进过程中经宿主严格筛选后获得的一种适应方式.临床统计,存在VM的病例血源性转移比无VM者更多见,5年生存率更低,预后更差,VM是一种正常人生理组织中所没有的,目前发现只存在于高度恶性肿瘤组织内,除了黑色素瘤内存在VM,陆续报道前列腺癌、炎性乳腺癌川、肝癌,、卵巢癌、胃肠道间质瘤、星形细胞瘤、胆囊癌'等恶性肿瘤中也存在VM.采用靛氰绿血管造影以及超声分析检查分析,皆能见到肿瘤组织内形成的VM结构,为肿瘤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了新的依据.近年来随着肿瘤靶向的发展,VM作为独特的血液供应模式也成为当今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关于VM形成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和调控通路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认为VM形成过程中大致有三个中心环节:肿瘤细胞高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类物质,降解ECM是形成的前提条件.这些蛋白酶类物质可以通过降解ECM为VM形成提供空间结构。肿瘤细胞分泌豁附分子促进VM管壁肿瘤细胞之间的粘附是VM形成的必要条件。肿瘤细胞出现多潜能胚胎细胞表型和多种与内皮/血管表型有关的基因表型可能是其模拟血管变形的重要分子基础.肿瘤VM微循环理论的建立时间较短,一些现象和机制尚待进一步循症研究.VM的研究为恶性肿瘤临床治疗打下了基础,VM现象解释了针对内皮依赖性血管的抗肿瘤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并为开发针对肿瘤VM新的基因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目前VM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丰富胚胎学、肿瘤干细胞理论和肿瘤基础理论,对肿瘤微循环和治疗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