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临床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

摘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指胃黏膜遭到反复侵害,病理特点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黏膜变薄,粘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IM)、异型增生(Dys),临床症见胃脘胀痛,嘈杂,纳少,消瘦乏力,后期伴有营养不良,贫血,齿龈萎缩等.长期研究发现,CAG的发生与Hp感染、胆汁返流、免疫、胃黏膜微循环改变、黏膜营养因子缺乏、血管活性因子改变、生活方式、年龄、高盐、过热、饮食及遗传因素有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漫长的、多阶段的、多基因的变异积累过程.目前CAG已明确被定为癌前疾病,癌变率可达10%-15%.因此,CAG的防治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迄今为止对CAG的治疗尚无统一方案可循,现代医学对该病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主要治疗有:饮食治疗、根除HP、改善胃动力、减轻胆汁返流、改善胃黏膜血流量、胃黏膜营养因子治疗、维生素治疗、大蒜素的应用等.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独特的优势,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原则,实行个体化治疗,可在很大程度上逆转肠化和不典型增生.然而由于本病发病机制复杂,病程迁延反复,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交往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并直接或间接地消耗了大量的公共卫生资源.因此,对CAG患者尽早进行长期和规范化的健康教育管理和防治非常有必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