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机器、模具的运用——以宜兴紫砂的发展现状为例

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机器、模具的运用——以宜兴紫砂的发展现状为例

摘要

如何进行“非遗”保护,这个问题近年来一直是许多学者重点关注的对象,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保护的方式上先后形成了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立法保护以及近年来引起广泛讨论和形成一股潮流的生产性保护等一系列的方法.其间关于“生产性保护”以及它的衍生——“产业化保护”的相关研究成果也颇多,但是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学者关注都是“濒危非遗”或者需要实施抢救性保护的“非遗”,对于在2006年国家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前就形成产业化规模的“非遗”的相关研究则很少.笔者思考,如果对一个国家力量很少介入,仅仅依靠市场作用逐步发展的“非遗”产业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其在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能否为国家“非遗”相关的政策起借鉴作用,同时为研究“非遗”的生产性保护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