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第十届全国固态相变凝固及应用学术会议 >新型Q-P-T工艺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新型Q-P-T工艺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

自从我们课题组徐祖耀院士于2007年提出了淬火-分配-回火(Q-P-T)新工艺,具有高强塑性的Q-P-T 钢的研究得到很大的进展。在本报告中,将呈现三部分内容:1)Q-P-T 工艺的原理及其与淬火-分配(Q&P)和淬火-回火(Q&T)工艺的比较;2)低碳Q-P-T 钢在不同形变温度下的力学行为;3)取代Q-P-T 工艺的多循环Q-P-T(MQ-P-T)工艺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在Q-P-T 钢的研究中,第一个中碳Q-P-T 纳米马氏体钢呈现出抗拉强度超过2000MPa,延伸率超过10%,为此Q-P-T 钢被国际认可为一种新型的先进高强度钢(AHSS)。随后,具有高强塑积的低碳和中碳Q-P-T 钢被相继研究。尤其中碳的Q-P-T 钢的强塑积大于30000MPa%,远高于目AHSS的25000MPa%的上限值。低碳的强塑积均高于20000MPa%,其300 ℃的性能达到室温的性能。Q-P-T 钢的高强度归因于高位错密度的马氏体和弥散析出的碳化物,而高塑性来自于体积分数大于10%的大量的残留奥氏体。对于残留奥氏体增强高强度钢塑性的机制,50 多年前,国外学者相继提出了相变诱发塑性(TRIP)效应和阻挡裂纹扩展(BCP)效应。我们最近基于形变过程中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中的平均位错密度的X 衍射的测定,发现马氏体中的位错密度在均匀形变阶段是小于未拉伸前的位错密度,而残留奥氏体中的位错密度快速增加,这种现象是不能用TRIP 效应和BCP 效应来解释的,为此我们提出了残留奥氏体吸收位错(DARA)效应,即在形变过程中马氏体中的位错越过相界面进入到残留奥氏体中去,而且越过界面的位错量大于位错的增值量,导致马氏体中的位错密度降低,而奥氏体中的位错密度升高。DARA 效应被横跨界面位错的TEM 观察所间接被证明。因此,DARA,TRIP和BCP 效应构成了残留奥氏体增强高强度钢塑性的更完整机制。基于工程应用中钢件的特殊性,提出了MQ-P-T的概念,该工艺可通过水空交替技术得以实现。MQ-P-T 工艺在工程应用的几个例子将被列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