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秸秆还田方式与水稻品种对双季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6h】

秸秆还田方式与水稻品种对双季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域概况

2.2 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

2.3 CH4和N2O排放监测与计算

2.4 辅助要素的测定

2.5 生物炭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及成本计算方法

第三章 生物质还田方式与还田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3.1 生物质还田方式和还田量的CH4排放通量

3.2 生物质还田方式和还田量的CH4季节排放总量

3.3 生物质还田方式和还田量的N2O排放通量

3.4 生物质还田方式和还田量的N2O季节排放总量

3.5 生物质还田方式和还田量的综合减排增产效果

3.6 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生命周期评估不同生物质还田量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

4.1 生命周期各阶段参数选取

4.2 生物炭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

4.3 生物炭的碳足迹构成

4.4 生物炭的成本、收益和碳排放强度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5.1 不同水稻品种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排放特征

5.2 不同水稻品种的综合温室效应和碳排放强度

5.3 不同水稻品种的生理特征变化趋势

5.4 水稻品种特征与CH4、N2O排放通量的关系

5.5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展开▼

摘要

稻田生态系统是CH4和N2O的重要排放源,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和还田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的影响、应用LCA方法评估不同生物炭还田量的减排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水稻品种对甲烷排放具有显著影响,筛选高产低排放水稻品种对保证粮食安全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华南典型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2014-2015连续两年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1)CK:习惯施肥,不添加生物炭(2)BC1:生物炭添加量为5t·hm-2(3)BC2:生物炭添加量为10t·hm-2(4)BC3:生物炭添加量为20t·hm-2(5)RS:秸秆直接还田,还田量为2.4t·hm-2(6)RI:秸秆添加腐熟剂还田,秸秆还田量2.4t·hm-2,腐熟剂添加量10kg·hm-2。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不同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应用生命周期法评估生物炭原料收集、生产、运输、撒播、固碳、水稻生长季各个阶段的排放量,计算不同处理的净收益以及净收益碳排放强度,并评估不同生物炭还田量的减排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针对水稻品种试验,选取广东省9个主推水稻品种,监测不同水稻品种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结合水稻产量筛选出减排增产水稻品种。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将秸秆制成生物炭还田能够有效抑制稻田温室气体排放。2014年和2015年生物炭处理与CK相比分别减排25.3%、23.1%。高量生物炭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抑制效果最好,低、中、高三个生物炭用量,两年温室气体排放均值相对CK分别减排15.1%、25.3%、32.3%。
  (2)LCA评估得出三个生物炭用量处理的碳足迹均低于CK处理。BC3表现出了较好的固碳效果,2012-2015年累积土壤固碳量为16.4tCO2·hm-2。生物炭处理的净收益均低于CK处理,高量生物炭的净收益最低,不具备经济可行性,低量生物炭与CK处理的净收益差值最小,能够在保证最大收益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因此,从生物炭施用的短期(4a)效果看,生物炭最佳推荐施用量为5t·hm-2。
  (3)2014年和2015年,秸秆还田两种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均值相比CK分别增加217.3%、107.1%。秸秆还田处理和秸秆添加腐熟剂还田处理,两年的温室气体排放均值相对CK分别增加208.1%、116.3%。秸秆直接还田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显著高于秸秆添加腐熟剂还田处理。
  (4)水稻品种:合丰占和野籼占6号表现出了较好的减排增产效果,碳排放强度低于其他7个广东省主推水稻品种,2014年和2015年,这两种水稻品种碳排放强度平均值分别为0.23kg·kg-1、0.24kg·kg-1。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