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末民国北京地区的回族新式教育
【6h】

清末民国北京地区的回族新式教育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3 研究路径与方法

第2章 从经堂教育到新式教育的转变

2.1 明清时期的回族教育

2.1.1 经堂教育出现以前的中国伊斯兰教育

2.1.2 明清时期的回族经堂教育的产生及发展

2.1.3 经堂教育的学制和形式

2.1.4 经堂教育的课程设置

2.2 新式回民教育兴起的背景及原因

2.2.1 国家体制的近代化

2.2.2 民族复兴思想的出现

第3章 北京新式回民教育的发展

3.1 新式教育的出现

3.2 小学教育的发展

3.3 中学教育的发展

3.3.1 成达师范学校

3.3.2 西北中学

第4章 新式教育与回族社会的互动

4.1 人才培养与学校教育

4.2 回族报刊与社会教育

4.3 新式教育与社会事业

4.3.1 兴女学

4.3.2 倡抗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殖民侵略地不断加深,资本主义制度和思想文化不断涌入中国。面对着国家内忧外患的局面,中国社会的民族民主意识逐渐觉醒,中国人民开始保家卫国、救亡图存运动。这一时期的回族同胞,以振兴民族、发扬宗教为己任,全力推动回族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本文以北京地区回族为例,重点探讨清末民初北京回族新式教育改革及其与回族社会的互动关系。
   第一部分,介绍明清时期中国伊斯兰教育的发展历程。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以来,一直以家传口授的方式进行宗教知识的世袭传承。至明代中后期,这种封闭狭窄的教育方式已渐趋式微。胡登洲于嘉靖、万历年间创办了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此后数百年间,日渐完善的经堂教育模式在中国回族社会中长盛不衰,成为了伊斯兰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近代以来,回族社会的经堂教育体系,在西方近代学科体制的冲击下渐呈衰颓之势。北京作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在此种状况下开始了其改革之路。
   第二部分,陈述北京地区近代回族新式教育的基本情况。自王浩然阿訇在北京牛街创办京师清真第一两等小学堂以来,北京地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多所或公立、或私立的回族新式小学校。在此基础上,成达师范学校(由济南迁入)、西北公学等一批回族新式中学校的相继创设。在回族新式教育体系日趋完备的同时,以新月女子中学校的成立为标志,开启了回族教育史上女子学校之先河。
   第三部分,在介绍近代回族新式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框架的基础上,以成达师范学校、西北公学等校为例,着重探讨回族新知识群体与回族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回族新知识群体,以学校、社团、报刊等组织和载体为活动场所,兼顾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双向渠道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兴女学、倡抗战、作调查、促外联等诸项社会事务,推动回族社会更好地融入近代中国社会整体之中。
   结语部分,在全面总结前三部分主要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提出回族新式教育变革过程中的新旧代际交替的课题。

著录项

  • 作者

    杨乐;

  •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

  • 授予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
  • 学科 中国少数民族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丁慧倩;
  • 年度 2013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B967.21;G529.6;
  • 关键词

    回族教育; 社会变革; 清末民国; 北京地区;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