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在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政策研究——以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政策”为个案
【6h】

在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政策研究——以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政策”为个案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和目的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中国学者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专题研究

二、外国学者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专题研究

三、研究综述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抽样情况

二、文献法

三、田野调查法

四、资料处理策略

第二章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提出及政策解读

第一节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提出

一、政策制定的背景分析

二、“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政策的提出

第二节 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政策解读

一、政策文本分析

二、政策素描

第三章 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个案调查

第一节 个案学校概况

一、安顺市民族中学基本概况

二、普定县猴场苗族仡佬族乡仙马小学基本概况

三、从江县高增乡小黄小学基本概况

第二节 个案学校的实施方案

一、安顺市民族中学实施方案

二、普定县猴场苗族仡佬族乡仙马小学实施方案

三、从江县高增乡小黄小学实施方案

第三节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政策的实施过程

一、学校领导机构的建立

二、卓尔有效地进行宣传工作

三、营造民族文化环境,做好环境育人

四、加强学校民族民间文化师资的培训工作

五、收集民族民间文化资料,组织编写“乡土教材”

六、聘请民间艺人进校授课

七、配置各种民族民间乐器

八、合理安排课程,灵活开展教学

九、民族技能技艺教学

十、加强“民族寄宿制班”管理,搞好民族学生培养工作

十一、繁荣发展的民族文化旅游

第四章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政策成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政策取得的成效

一、高度重视,把民族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二、促进“两基”攻坚更好地完成,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三、体现“一个也不能少’’的教育理念,达成控辍保学目标

四、担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

五、在学校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六、加大扶持力度,民族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七、民族文化教育课程类型多样、反响良好

八、大型演出中屡获佳绩,知名度得以提升

九、积极编写“乡土教材”,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丛书极大丰富

十、与安全教育相结合,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十一、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构建团结和谐的家园

十二、民族文化资源发挥优势,民族旅游业蓬勃发展

第二节 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一、管理层面的分析

二、学校层面的分析

三、教师层面的分析

四、学生层面的分析

五、家长层面的分析

六、社区居民角度的分析

第五章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政策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第一节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政策面临的困境

一、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未被列入学校常规教育教学计划,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和系统性

二、未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之关系

三、没有稳定的专项经费来源和支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起伏不定

四、师资力量不足,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缺乏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教材

六、侗歌的传承流于形式,侗族文化的深刻内涵还需要进一步有效传承

七、学校定位的两难处境:在艺术性学校和普通村级完小两者中举棋不定

八、控辍保学与学生流失之间面临矛盾冲突

九、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形式单一

十、旅游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十一、社会外界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节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政策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将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列入民族地区中小学校的教学体系

二、端正认识,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三、建立一套“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经费保障机制

四、统筹教师队伍建设

五、“乡土教材”的改进措施

六、采取形式多样化、内涵丰富化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方式

七、明确学校定位,兼顾质量保障与特色发展

八、考试、考核等评价机制中增添民族文化指标

九、创新“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

十、克服“读书无用论”认识误区,营造积极进取的社会风气

第六章 思考与总结

第一节 从“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政策看中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政策

一、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政策目标与结果存在不一致

二、全国性教育政策与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性之间的矛盾

三、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政策经费规定往往缺乏明确的权责分工

四、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政策实施缺乏延续性和稳定性

五、政策评估缺少文化性指标

第二节 论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之关系

一、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致力于创设一种支持多元文化教育的环境

二、模式化教育日渐“驱赶”民族传统文化,使之不断边缘化,学校教育应当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并为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作出努力

三、质量保障与特色发展兼顾,教育发展与文化传承并行

四、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体系,让教育与社会接轨,学校教育应服务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五、从文化传承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可见,为克服家庭与社区等民间自发方式的不稳定性、随意性,当今社会的学校教育应该承担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更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的不竭动力。凝聚文明精华,传承生活智慧,反映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以及精神风貌的民族传统文化,在该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让我们一起回顾当今的“时代潮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工业社会的发展、物质泛滥的生活领域,让滋养传统民族文化的甘泉逐渐枯竭,让孕育民族气魄的沃土逐渐变质。许多年轻人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致使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难以代代相传,这种趋势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丢失,更是整个世界文化遗产不可估量的损失,因而,抢救、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这一历史任务已显得刻不容缓,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政策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孕育而生了。在学校教育中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即是贯彻落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政策。笔者以该政策作为研究主题,以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贵州省23所“首批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中选取安顺市民族中学、从江县小黄小学、普定县猴场苗族仡佬族乡仙马小学这3所学校作为研究个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研究、调查研究等研究方式,具体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以及政策受益者的不同观点,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分析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根据政策目标、政策影响因素、政策执行结果以及政策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探明该政策的运作方式,并提出了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政策未来走向的初步展望和对策建议。笔者以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政策为切入点,透析中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政策共同面临的现实处境,如“政策目标与结果不一致”、“经费规定往往缺乏明确的权责分工”、“政策实施缺乏延续性和稳定性”、“政策评估缺少文化性指标”等;并且在论文的最后从多角度分析了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都已经证明,“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政策的确是在学校教育中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有效政策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