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俚颇彝族葬礼后的“哪地”仪式研究——基于牟定腊湾俚颇彝族的田野调查
【6h】

俚颇彝族葬礼后的“哪地”仪式研究——基于牟定腊湾俚颇彝族的田野调查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方法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五节 田野生活概述

第二章 田野点概况

第一节 村落概况

第二节 历史沿革

第三节 民间信仰

第四节 腊湾俚颇彝族丧葬

第三章 腊湾俚颇彝族葬礼后的“哪地”仪式过程

第一节 “哪地”仪式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哪地”仪式过程描述

第四章 腊湾俚颇彝族葬礼后的“哪地”仪式分析

第一节 墓地里“人神共食”与饮食、祭品禁忌

第二节 “哪地”仪式中的礼物流动

第三节 仪式情境下的亲属互动

第四节 信仰归属:实物寻根与祖先崇拜

第五章 腊湾俚颇彝族葬礼后的“哪地”仪式功能

第一节 文化传承功能

第二节 社会教化功能

第三节 群体集聚功能

第四节 行为规范功能

第五节 心理抚慰功能

第六章 “哪地”仪式存在根源与人情互助探讨

第一节 重葬轻丧:“哪地”仪式存在的根源

第二节 人情互助:“哪地”仪式中“人情圈”与“生计互助”

第三节 “哪地”仪式规模与个体家庭实力展示的思考

结语

文章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一、经文附录1

二、图文附录2

展开▼

摘要

纵观学界对云南楚雄彝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楚雄、大姚、南华、永仁彝族,对牟定俚颇彝族关注甚少。单就从楚雄彝族丧葬仪式的研究状况来看,在特定区域范围内,以丧葬仪式中的某一仪式为个案研究对象,并运用人类学的相关学科理论对该仪式进行整体性把握与分析,以此形成与国内人类学、民族学界关于俚颇彝族丧葬仪式研究的成果几乎没有。同时,以俚颇彝族丧葬仪式研究的专题型专著文本个案的民族志并不多见,尚未有人对某一彝族支系的丧葬仪式以民族志方式完整的记录整个仪式过程,造成对彝族支系间的丧葬仪式的理解与认知相对零散,因而加强区域地域彝族支系间的丧葬民族志的书写与记录研究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之一。基于以上几方面,本文选取牟定彝族三大支系中的腊湾俚颇彝族作为田野调查对象,并以丧葬仪式中葬礼后的“哪地”仪式作为个案研究,分别使用文献法和田野调查法,以实图与平面图结合等方式,直观的将其“哪地”仪式的过程全景展现于读者面前。通过对仪式环节的深入细致描述与分析解读,探讨特定地域典型彝族村落的“重葬轻丧”的传统文化观念以及仪式背后所蕴藏的多重关系。以期为楚雄彝族丧葬仪式的民族志文本研究提供典型案例。
  具体而言,本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绪论,对选题缘起,研究综述及视角与方法,概念界定与田野生活进行介绍。第二章介对田野点的村情实况、自然地理、历史沿革、当地的民间信仰以及腊湾俚颇彝族丧葬仪式进行介绍,分别从腊湾俚颇彝族丧葬的整个过程、由灵魂观念引发的丧葬和仪式中的执祭者(毕摩)进行梳理。第三章是对腊湾俚颇彝族葬礼后的“哪地”仪式的整体描述,主要分为仪式前的准备工作和仪式过程,其中仪式前的准备工作是“哪地”仪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次,分别对仪式的过程进行详细描述。第四章从微观的角度分别对腊湾俚颇彝族葬礼后的“哪地”仪式进行分析与解读,进一步呈现腊湾俚颇彝族“哪地”仪式的个案特点。第五章从静态的视角阐述“哪地”仪式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功效。最后分别从“哪地”仪式存在的根源和人情互助进行微观探讨,以及有仪式引发的思考的讨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