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自我迷失与自我拯救——E.M.福斯特《印度之行》中的旅行主题
【6h】

自我迷失与自我拯救——E.M.福斯特《印度之行》中的旅行主题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Acknowledgments

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Self Lost:the Aziz Group and the Social Serpent

Chapter Two Self Redemption:the Marabar Caves Key

Chapter Three Self Regained:Aziz Group Redux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展开▼

摘要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印度之行》是福斯特根据自己两次去印度旅行的经历创作而成。这部小说被认为是福斯特最著名同时也是最难解读的一部小说,因此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多数评论家指出小说人物在跨文化交往中的困境和不同语境下的联结失败,认为小说主要人物的印度之旅是毁灭之旅,印度不是朝圣之地。然而,从“认识你自己”开始,人们一直审视着人的生命价值,充满困惑的自我认识之路永无尽头,就像一道“斯芬克斯之谜”。福斯特的主人公以旅行为契机,在异质空间里不断追问“我是谁”,最终走上认识自我的拯救之路。因此,小说主要人物的印度之旅并不是迷失之旅,印度是朝圣之地。
  第一章,自我迷失。现实社会是一面镜子,让阿齐兹、摩尔夫人和阿黛尔小姐对自己做出初步认识,同时,现实社会犹如伊甸园中的蛇,阿齐兹、穆尔夫人和阿黛尔小姐不自觉的被社会假象迷惑,做出错误的自我判断。不能正确认识自我,阿齐兹,摩尔夫人和阿黛尔也就迷失了自我。
  第二章,自我拯救。阿齐兹、穆尔夫人和阿黛尔小姐游历印度,特别是巴拉马山洞之行后,不断经历的心理焦虑和文化冲突,使他们开始正视自我认识的局限和困境,迫使各自谋求自我迷失后的出路。
  第三章,自我回归。阿齐兹、穆尔夫人和阿黛尔把原有固定的观念和新的认知进行对照,最终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并对自我进行再认识,重获新生。
  因此,小说主要人物的印度之旅并不是迷失之旅,而是自我认识的心路历程。他们以旅行为契机,在不断否定中重新认识自己。因此,个人可以借助旅行,通过与现实社会的互动重新审视自我,回答“我是谁”,并最终拯救自我。个人也只有走上认识自我的拯救之路,才能避免人生悲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