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近30年渝南地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研究——以南川区为例
【6h】

近30年渝南地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研究——以南川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研究评述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渝南地区

2.1.1 区位

2.1.2 自然条件

2.1.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1.4 土地利用现状

2.1.5 农村居民点现状

2.2 南川区

2.2.1 区位

2.2.2 自然条件

2.2.3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2.4 土地利用现状

2.2.5 农村居民点现状

2.3 空间分析样本区域

2.3.1 空间分析样本区域选取

2.3.2 样本区域概况

第3章 数据收集与处理

3.1 数据收集

3.1.1 空间数据

3.1.2 社会经济数据

3.2 农村居民点相关概念界定及数据提取来源

3.2.1 “农村居民点用地”

3.2.2 “农村居民点”

3.2.3 “农村住房面积”

3.3 数据处理

3.3.1 空间数据的提取与分析

3.3.2 统计数据的预处理及分析

第4章 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演变分析

4.1 南川区农村居民点的演变

4.1.1 1982~2009年“农村住房面积”变化分析

4.1.2 1984~2009年“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演变分析

4.2 样本区域30年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演变

4.2.1 南平镇(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演变

4.2.2 金山镇(南部地区)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演变

4.2.3 民主乡(北部地区)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演变

4.2.4 三个样本区域景观指数对比

第5章 驱动力分析

5.1 驱动力分析体系

5.2 驱动力分析方法与步骤

5.2.1 驱动力分析指标及概念

5.2.2 基于栅格数据的驱动力分析方法与步骤

5.2.3 基于矢量数据的驱动力分析方法与步骤

5.3 自然条件驱动力分析

5.3.1 基础地形因子的影响

5.3.2 水文条件的影响

5.3.3 耕地与林地的影响

5.3.4 特定区域的影响

5.4 社会经济条件驱动力分析

5.4.1 人口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

5.4.2 地区经济发展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

5.4.3 交通条件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

5.4.4 城镇或区域中心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

5.5 农户行为驱动力分析

5.5.1 从事行业的影响

5.5.2 需求层次的影响

5.6 政策法规驱动力分析

5.7 农村居民点发展三阶段

5.8 基于空间数据的“影响——响应”矩阵

5.9 基于统计数据的主成份因子分析

第6章 结论及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与的课题项目

展开▼

摘要

在LUCC计划的引领下,在国家对三农问题、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土地整治等问题的高度关注下,农村居民点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学术热点。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渝南地区的农村居民点在从1980年到2010年之间所发生的剧烈演变及背后的驱动机制。为提高研究精度、满足对比研究的需要,选取南川区做为渝南地区的代表,综合考虑地形地貌、产业格局、历史沿革等多方面的原因,将其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地区,并分别从中抽取一个乡镇做为空间分析的研究样本;
   文章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探讨了针对渝南地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研究的空间数据处理方法,具体分为栅格数据、矢量数据的提取和处理和不同格式及坐标体系的数据转换。重点探讨了基于栅格数据的地形地貌分级、特殊地形区域提取、栅格计算及分区统计等。第二,运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方式对渝南地区农村居民点的现状及演变情况进行了分析。第三,建立了包含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农户行为、政策法规等四个一级分类,基础地形、水文条件等10余个二级分类,海拔、坡度、坡向等12个三级分类的驱动力研究体系。结合景观格局指数与空间分析指数,对推动农村居民点演变的驱动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研究方法主要以GIS空间分析为技术主线,辅以景观指数对农村居民点从规模、布局、形态等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再通过对计算结果与部分驱动力分级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获得不同地区农村居民点的“影响——响应”矩阵,并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对非空间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1)南川区农村居民点在30年间持续增加,总体上向中心城区周边集聚。
   (2)除地形因子以外,其他自然条件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力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
   (3)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变化,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力逐渐增强。
   (4)农户行为在农村居民点的演变中逐渐由被动走向主导。
   (5)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户意识的开化,政策对于农村居民点的引导作用日益明显。
   (6)近30年农村居民点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自然条件驱使阶段、社会经济条件吸引阶段、城乡统筹和谐发展阶段。区域内农村居民点所处阶段不同,对其相应的管理及引导方式也有所不同。
   (7)“农村住房面积”的变化主要与“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农民人均收入”等相关,其因子荷载均在0.99以上,此外,就业、政策等相关因子荷载也达到了0.95以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