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央苏区土地法宣传通俗化研究(1927-1937)——以口号、标语为宣传模式的考察
【6h】

中央苏区土地法宣传通俗化研究(1927-1937)——以口号、标语为宣传模式的考察

代理获取

摘要

近代中国面临两大难题,一为贫困,一为失业,此两问题都与农民有关,只要解决了其中之一,就算是解决了中国问题的一半。占中国80%左右的农民,经济地位极其低下,迫切需要一场变更现状的革命。从此意义上而言,农民问题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是否起来参加并拥护革命至为重要,而要农民得到解放并拥护革命,非解决土地问题不可。鉴于此认识,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为探寻中国革命新的发展道路,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7年10月,当工农红军初至井冈山时,当地民众对于外来军队的戒备之心,以及红军宣传方式的失当,导致民众心中充满疑惑,甚至一度产生对革命的恐慌。其后,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中共颁布了一系列的士地法令,如何使土地法令得到彻底的贯彻执行,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宣传工作的有效实施就至关重要。于是,中共中央多次强调指出不要做机械式讲义式的宣传,应采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宣传形式,即进行通俗化的宣传。针对土地法令推行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口号、标语等通俗、大众、口语化的宣传模式被广泛采用,如体现土地法令主要内容的“没收一切土地”、“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等。符合实际,贴近生活,且行之有效的口号、标语式的土地法宣传,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得到了根据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虽然同时亦存在着地主对革命的憎恨,富农对革命的消极,但为保护来之不易的土地和革命果实,割据地民众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的革命行动。这些行动表明,农民已经把自己同整个中国革命联系在了一起,并为毛泽东所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探索打下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和理论证明。
   本文通过对中央苏区土地法令实施过程中行之有效的口号、标语等宣传模式的考察,在梳理中央苏区土地法历史演变的同时,去认真总结和归纳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所探索出的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方针和政策的通俗化宣传模式,且具有中国特色的通俗化宣传模式。为当前党的宣传工作提供某种有益的历史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