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研究——基于经济文化视角的思考
【6h】

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研究——基于经济文化视角的思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视角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范围

第二章西藏农牧区的经济文化类型及其特质

一、生态环境

二、生计方式

三、社会组织形式

四、社会思想观念

第三章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的经济文化分析

一、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现状调查

二、西藏农牧区经济文化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

(一)生态环境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

(二)生计方式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

(三)社会组织形式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

(四)社会思想观念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

第四章拉动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的经济文化途径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破西藏农牧区的封闭状态

二、改进生计方式,实现经济与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推进制度创新,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

四、促进观念转变,构建适宜教育发展的整体文化环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西藏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自治区,农牧区是两藏的主体,农牧区、农牧业和农牧民问题是关系到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关系到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教育落后、人力资源素质不高是西藏农牧区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家庭的教育需求对西藏农牧区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的教育需求不足是西藏农牧区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论文以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为依据,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查等方法对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进行分析,从生态环境、生计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思想观念等方面深入分析了西藏农牧区的经济文化特质,并以此为基础对影响两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因素进行了系统、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在生态环境方面,高原特殊的环境影响到青少年身心发育;人口居住分散、上学路途远,气候恶劣、学习生活艰苦致使部分家长不愿意送子女上学、部分学生不愿意上学;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生活工作条件差,农牧区学校无法留住教师,影响到教育质量。在生计方式方面,西藏农牧区生产方式原始落后,对文化科技知识要求不高,但生产持续时间长,劳动力需求量大,而且放牧、采集等劳动强度低,适于少年儿童,相当部分适龄少年儿童因从事生产劳动无法正常上学;由于商品观念淡薄,农牧区家庭现金收入总体不高,对教育的支付能力有限;农牧区产业结构单一,非农产业薄弱,使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在社会组织方面,西藏农牧区环境封闭,社区发育滞缓,家庭经济传统深厚:一妻多夫家庭呈减少趋势,单亲家庭比例高,生产活动对劳动力需求量大与家庭劳动力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传统势力在西藏农牧区影响广泛,农牧民群众法治观念淡薄,再加上基层教育宣传片面,在招生工作中临时性措施多,义务教育法在西藏农牧区未得到较好落实;分配、招工等讲关系,平等竞争氛围不浓,农牧民子女在就业中面临更大压力。在思想观念方面,重来世、轻今生,乐天知命;神佛至上,缺乏个性、主见;区域意识强,乡土观念浓厚;自由、散漫,时间观念淡薄;“学差”观念影响深远,农牧民群众的教育观念非常落后。受传统经济文化影响,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意愿、支付能力和消费能力均不强,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严重不足。 在准确把握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拉动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的经济文化途径。一是大力发展交通、通讯事业,加强能源和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小城镇和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实施移民搬迁,打破西藏农牧区的封闭状态;二是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牧业,突出特色,推进农牧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牧民从传统的家庭经济转向现代市场经济,并改革现行的农牧区教育,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的能力,实现经济与教育的协调发展;三是下大力气落实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培育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牧区法治建设,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推进制度创新,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四是提高现代教育对农牧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适应性,促进观念转变,构建适宜教育发展的整体文化环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