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司法实践中因果关系的认定与把握
【6h】

司法实践中因果关系的认定与把握

代理获取

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案情介绍

二、案件焦点

三、争议与分歧意见

四、法理分析

(一) 我国传统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述评

1、必然因果关系说

2、偶然因果关系说

(二) 我国新时期的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述评

1、条件说

2、原因说

3、相当因果关系说

(三) 本文观点

1、现阶段对相当因果关系说的某些批判不成立

2、客观归责理论虽有创新,但并不能代替相当因果关系说

3、相当因果关系说中“相当性”的判断

4、因果关系认定中的介入因素

五、本案的认定

(一) 王某的行为与徐某的死亡具有事实上的因果关系

(二) 王某的行为与徐某死亡的结果有相当性

(三) 王某的行为与徐某的死亡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为介入因素阻断了因果关系的进程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问题一直以来是刑法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而且复杂的问题,它是指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根据目前各国刑法所公认的罪责自负原则的要求,在某些犯罪中为了让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必须确定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这就决定了对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研究是司法实践上一个无可避免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能否准确打击犯罪,维护合法利益,保护无辜者不受刑事追究,所以对于司法实践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由于此原因,世界各国刑法学界无不重视对刑法因果关系问题的研究。由于该理论本身的复杂性与研究者研究角度及方法的差异,纵观刑法上因果关系理论的发展历史,中外刑法理论在此问题上至今众说纷纭,未能达成统一。大陆法系主要有必然因果关系说、偶然因果关系说、条件说、原因说、相当因果关系说以及客观归责理论,英美法系则是双层次因果关系理论。至于我国对刑法因果关系问题的研究,由于早期受到了前苏联刑法研究的深刻影响,后期将大陆法系的研究作为理论基础,因而引起了我国刑法学研究领域较为混乱的局面。百家争鸣的学说固然能为因果关系问题的研究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刑法因果关系的理论发展,但这种长期争论不休局面的持续,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刑事司法的实际效果。如果没有统一的理论和原则为指导,对案件的处理必然只能听任办案者自己决断,这不但会影响刑事法制的统一性,而且还会严重影响一些案件的处理质量。正是由于上述刑法因果关系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本文希望通过对现有刑法理论的梳理,分析各种学说的优劣,吸收摒弃,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将之应用于具体案例因果关系的认定上,以期对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理论有全面的理解和正确的认识,希望能为刑事司法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打击犯罪。本文运用案例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我国刑法理论中的因果关系各学说基本理论为出发点,在对必然因果关系与偶然因果关系的争论以及条件说、原因说等缺陷的分析基础上,阐述了相当因果关系说的实用性和理论价值。具体来说,本文的结构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案件概述。翻斗车司机王某卸完货后忘记将汽车后车厢放下来,挂掉了高速公路上空的电线,使得油罐车无法通行。油罐车司机张某叫同乘人徐某到车顶举电线以便车辆通行,此时杨某驾驶小轿车超速行驶,由于没有注意到塌下的电线,将徐某从车顶上弹下来,徐某头部坠地后因颅脑损伤死亡。
  第二部分,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在于,王某的行为与徐某的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王某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第三部分,争议与分歧意见。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犯罪嫌疑人王某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了徐某的死亡,二者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王某构成交通肇事罪。二是王某的行为与徐某的死亡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为介入因素阻断了因果关系的进程,王某不承担刑事责任。
  第四部分,法理分析。结合我国传统时期与新时期因果关系的各种学说,阐述了必然因果关系说、偶然因果关系说、条件说、原因说、相当因果关系说等学说的基本观点,分析各学说的合理性与缺陷,分析当前我国刑法学界的理论通说,总结提取自己的观点。
  第五部分,本案的认定。通过法理分析,笔者在现有理论基础上总结了刑法因果关系认定的基本思路,运用该思路笔者对本案的认定是王某的行为与徐某的死亡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为介入因素阻断了因果关系的进程,王某不承担刑事责任。第六部分,结语。刑法因果关系是刑法理论中重要而复杂的问题,由于案件情况的复杂性以及理论上的不完善,在实践中认定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现有理论并不能完全正确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这时候就应该本着朴素的公正观念和社会公认的常识、常理、常情来解决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