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协同创新系统耗散结构判定研究——基于熵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
【6h】

协同创新系统耗散结构判定研究——基于熵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协同创新系统耗散结构判定研究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熵理论概述

2.2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2.3 协同创新系统内涵概述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协同创新系统基本问题概述

3.1 协同创新系统的构成主体分析

3.2 我国协同创新系统的发展现状

3.3 我国协同创新系统的耗散特性分析

3.4 熵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应用于协同创新系统耗散结构判定研究的适用性

3.5 本章小结

4 协同创新系统正负熵流指标体系的建立

4.1 协同创新系统熵的构成分析

4.2 协同创新系统正负熵流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与设计思路

4.3 协同创新系统正熵流指标体系的建立

4.4 协同创新系统负熵流指标体系的建立

4.5 本章小结

5 协同创新系统Brussels 模型的建立及熵值计算依据

5.1 Brussels 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5.2 Brussels 基本模型分析

5.3 协同创新系统Brussels 模型的建立

5.4 协同创新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判定依据

5.5 协同创新系统正负熵值的计算依据

5.6 本章小结

6 实证分析——以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为例

6.1 协同创新系统的耗散结构判定实证分析方法

6.2 协同创新系统Brussels 模型的基础数据

6.3 模型的计算与结果

6.4 协同创新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判定结果及分析

6.5 政策建议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B. 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熵流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展开▼

摘要

协同创新是当代科技创新的新范式,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是科技创新高效率发展的有力前提,对协同创新系统耗散结构的判定进行研究,有利于认清协同创新系统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发现协同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可以为协同创新系统运行状况的考察以及协同创新系统未来发展措施的调整提供依据,使协同创新系统的内外部环境相协调,促进协同创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认为形成耗散结构是协同创新系统提高环境适应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自协同创新活动诞生以来一直是技术创新研究者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尽管大多数学者针对协同创新的不同内容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现有的研究中缺乏针对协同创新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因此本文立足于熵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通过建立模型和指标体系,从协同创新系统的内涵、结构、运作流程、内外部环境出发来探究协同创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为协同创新系统耗散结构的判定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分析方法。
  首先,在对熵理论、耗散结构理论以及协同创新系统进行详细阐释的基础上,本文从协同创新系统的内外部环境出发建立了协同创新系统正负熵流指标体系,为耗散结构的判定提供了数据采集的方向;随后,本文从Brussels原始模型出发,结合协同创新系统的特性对Brussels模型进行了转译,赋予了Brussels模型新的意义,建立了较为科学的协同创新系统的Brussels模型,提出了协同创新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判定依据,并选择以熵值法为正负熵值的计算依据;最后,为了验证上述关于耗散结构判定的这一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也为了能够更直观的反映出这一分析方法的原理及操作流程,本文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来进行验证,同时,考虑到代表性以及研究结果广泛适用性等问题,本文选择以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为研究对象,因为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创新科技密集型产业,并且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在获建之时,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的,对区域经济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选择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为例来进行研究是具有一定的产业代表性和区域代表性的,因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协同创新系统正负熵流指标的基础数据,进行实例分析,据此判定其是否形成耗散结构并提出对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