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三毛“传奇”的生成——1980年代中国大陆“三毛热”现象研究
【6h】

三毛“传奇”的生成——1980年代中国大陆“三毛热”现象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本文以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的“三毛热”现象为研究对象,借助文化研究的视野与方法,不仅考察作者、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与“误读”,同时也把“三毛热”现象放置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分别从三毛文学的文本构造,三毛形象的自我塑造与读者接受之间的差异和“三毛热”的社会历史语境三个层面来考察三毛“传奇”的生成。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⑴从文本层面考察三毛文学之“传奇性”的文本特质,即在三毛的文本中最吸引读者的是其对“自由流浪”、“异域风情”和“浪漫爱情”的书写与展现。流浪是三毛创作的灵魂和源泉,其流浪一方面是追求精神自由的流浪,是身体携带精神的流浪,另一方面也是反抗和“逃离”现实困境的无奈之举,对于80年代的读者是其青春岁月里的梦,很多读者渴望能够像三毛一样去流浪。流浪带来的是对“远方”的想象,其主要是通过流浪中的异域风情展现的。这种“异域风情”主要包括自然风光、奇风异俗和奇人异事,为80年代的读者提供了精神流浪的想象空间。三毛在文本中塑造的与荷西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其“真实”与浪漫为读者所喜欢,这是一种个人化的、日常化的爱情,既不同于革命时期的爱情也不同于大陆80年代初期的爱情,同时经由爱情故事传递出的爱情观念为80年代的读者提供了重塑其爱情观的可能。以上三个面向的内容串联起了三毛整体的文本书写,并在某些层面上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⑵从形象层面考察三毛自己与读者对“三毛”形象的建构及其差异。对于大多数读者,对其产生强烈而持久吸引力的是通过阅读文本建构起来的“三毛”形象,而并不是文本书写本身,虽然建构这一形象的基础是文本。不过某种程度上,形象也是一种广义的文本。同时因为三毛特殊的“三位一体”的叙述方式(作者、叙述者和主人公都是“三毛”),使得三毛通过文本书写建构的自我形象与读者通过阅读文本建构的三毛形象是有差异的。对于读者而言,他们常将构建出的三毛形象等同于现实中的三毛本人,同时更愿意接受三毛形象中积极乐观进取的一面,而这进一步加剧了三毛自我形象的分裂。
  ⑶从1980年代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来考察“三毛热”的社会接受心理与文化动因,探讨80年代大陆的“三毛热”产生的过程之中时代(读者)与文本之间的隐秘联系和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涵。三毛在80年代大陆的风靡是因为其与时代精神之间产生的特殊同构,这种同构关系就在于,三毛的“自我”书写及由此建构出的主体形象以“个人主义”意识和诉求的展现为80年代的一代青年“潘晓”们所接受,并为“潘晓”们的成长提供了新颖的“个人”想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