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罪与美:莱尼·里芬施塔尔纪录电影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审美策略研究
【6h】

罪与美:莱尼·里芬施塔尔纪录电影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审美策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1.4 导演生平及创作经历

2 莱尼·里芬施塔尔纪录电影意识形态的建构

2.1 电影之于历史的排他性选择

2.1.1 电影与历史:一种相对性真实的存在纬度

2.1.2 纪录影像文本:作为意识解构的历史真实

2.2 莱尼·里芬施塔尔其人:坚硬的理性与意念的狂欢

2.2.1 强悍与傲骨:主体意识能动的决定性

2.2.2 艺术与道德的悖论:个体自我追求的极致化存在

2.3 走向政治美学:里芬施塔尔主体意识的旨归

2.3.1 电影之于政治美学的媒介效应

2.3.2 里芬施塔尔主体意识的政治美学呈现

3 莱尼·里芬施塔尔纪录电影审美策略

3.1 里芬施塔尔作品的视听风格

3.1.1 里芬施塔尔作品的影像风格

3.1.2 里芬施塔尔作品的声音风格

3.2 里芬施塔尔作品的主题呈现方式

3.2.1 身体与力量的视觉冲击

3.2.2 神话与政治的审美体验

4 莱尼·里芬施塔尔经典文本研究

4.1 缔造纪录电影作为媒介宣传神话的现象学文本

4.1.1 《意志的胜利》:美与政治合谋的巅峰

4.1.2 《奥林匹亚》:仪式感与神圣感的政治隐喻

4.2 里芬施塔尔摄影作品对“法西斯美学”的延续

4.2.1“法西斯美学”的本质:政治审美的价值体系

4.2.2 摄影集《奴巴》:身体符号彰显神秘的原始力量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莱尼·里芬施塔尔导演作品年表

声明

展开▼

摘要

莱尼·里芬施塔尔(LeniRiefenstahl)有着舞蹈演员、电影演员、导演、作者、摄影师等多重身份。她曾为德国纳粹政党拍摄宣传纪录片《意志的胜利》而闻名于世,继而拍摄了1936年德国柏林奥运会的纪录片《奥林匹亚》,成为现代运动会纪录片圣经之作。“二战”改变了这位天才女导演的命运,战争结束后,因政治原因她几度沦为阶下囚,其作品饱受争议,为反战人士所不齿。她晚年写书为自己辩护,但因其摄影集《努巴》被美国文艺理论批评家苏珊·桑塔格评为“法西斯美学”的延续。本文试从里芬施塔尔生平入手,结合她的纪录电影与摄影作品,运用了归纳法、例证法、文本研究和跨学科等方法,分析里芬施塔尔的精神世界对其作品意识形态建构的影响。通过对其主要作品审美策略研究,探究其纪录影像的政治美学表征。对其经典文本《意志的胜利》与《奥林匹亚》的分析及摄影作品《努巴》的研究,分析里芬施塔尔电影政治审美的价值体系。
  第一章,绪论部分综合研究了国内外对里芬施塔尔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文章的理论基础及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简略地表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方法、结论及其创新之处。
  第二章,对里芬施塔尔的精神世界探究,分析其作品意识形态建构成因。通过对德国纳粹时期社会、历史分析,通过对电影之于政治美学的美学效应,研究其主体意识走向政治美学的旨归。
  第三章,从里芬施塔尔作品的审美策略入手,通过文献研究和文本分析等方法研究里芬施塔尔作品的表达方式,对其作品的视听语言的特征及主题呈现的分析,研究其作品的审美策略在政治宣传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章,以里芬施塔尔经典文本为切入点,采用例证法和个案分析,梳理其作品中政治美学的特质,从分析她作品的内部结构到作品与作品的梳理,研究其作品对“法西斯美学”的延续。
  结语部分,总结全文主旨,在此基础之上,浅析了里芬斯塔尔在世界纪录电影史中的重要地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