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转型经济可持续发展论——基于中国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6h】

转型经济可持续发展论——基于中国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绪论

1.1研究的基本背景

1.2研究问题的提出

1.3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研究目的

1.4.2研究意义

1.5研究视角与方法论

1.5.1研究的视角

1.5.2研究的方法论

1.6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

1.6.1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1.6.2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转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

2.1转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范畴

2.1.1经济可持续转型的基本特征

2.1.2转型经济的阶段划分

2.1.3转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

2.2转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子理论

2.2.1转型经济技术空间可持续性理论

2.2.2转型经济要素空间可持续性理论

2.2.3转型经济区域空间可持续性理论

2.2.4欠发达地区经济权利禀赋理论

2.3可持续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构建

2.3.1转型经济增长的技术内生机理

2.3.2技术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2.3.3技术内生经济增长均衡分析

2.3.4转型经济可持续增长路径

2.4本章小结

3转型经济技术空间的可持续性检验

3.1转型以来我国技术进步现状

3.1.1国家技术创新

3.1.2地区技术创新

3.1.3企业技术创新

3.2基于Malmquist的技术进步测算方法及指标确定

3.2.1测算方法描述

3.2.2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3.2.3计量模型设定

3.3实证研究

3.3.1 TFP与技术进步测算结果及比较

3.3.2技术进步空间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3.3.3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收敛检验

3.4本章小结

4转型经济要素空间的可持续性检验

4.1经济持续增长的生产要素支持及作用机制

4.1.1影响转型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要素分析

4.1.2主导要素在转型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

4.1.3转型经济持续增长主导要素分析变量的选取

4.2基于动态弹性生产函数的Bayesian估计方法论基础

4.2.1 Bayesian估计的先验假设

4.2.2估计参数的后验分布及MCMC测算过程

4.3主导要素(以资本为例)的经济增长贡献度实证分析

4.3.1要素贡献的常系数线性回归估计

4.3.2要素贡献的产出弹性可变动态生产函数估计

4.3.3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动态测算

4.4基于产业的劳动力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动态分解

4.4.1动态变参数(TVP)估计原理

4.4.2劳动力及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实证分析

4.4.3劳动力贡献的状态变参数模型回归

4.5本章小结

5转型经济区域空间的可持续性研究

5.1区域空间划分及经济区域演进

5.1.1典型经济区域划分标准回顾

5.1.2我国区域经济空间的演化发展

5.1.3区域经济增长的现状与特征

5.2区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检验

5.2.1总体检验结果

5.2.2东部地区空间可持续性检验

5.2.3中部地区空间可持续性检验

5.2.4西部地区空间可持续性检验

5.2.5东北部地区空间可持续性检验

5.3经济腹地拓展与经济区划空间重构分析

5.3.1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发展阶段契合

5.3.2转型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经济腹地拓展

5.3.3转型经济持续增长的区划空间设计

5.4本章小结

6经济权利禀赋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6.1欠发达地区的类型界定

6.1.1欠发达地区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6.1.2欠发达地区确定及类型划分

6.2经济权利禀赋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

6.2.1经济权利禀赋的内涵界定

6.2.2经济权利禀赋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6.3经济权利禀赋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

6.3.1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6.3.2经济权利禀赋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作用检验结果及解释

6.3.3西部地区“经济权利”补位战略成效检验

6.4本章小结

7转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选择

7.1技术模仿向技术创新主导转型战略

7.1.1战略实施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7.1.2战略实施的路径选择

7.2经济增长主导要素调整提升战略

7.2.1战略实施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7.2.2战略实施的路径选择

7.3区域经济腹地拓展战略

7.3.1战略实施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7.3.2战略实施的路径选择

7.4欠发达地区经济区位凸显战略

7.4.1战略实施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7.4.2战略实施的路径选择

7.5本章小结

8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8.1研究结论

8.2研究展望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 录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然而高速增长的背后却是能否可持续的隐忧。如何在“问题意识”的促动中重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价值取向的经济发展理论,是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时期发展中国经济学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本论文抓住转型经济的可持续性这个主题,构建可持续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以中国1978-2006为样本,综合运用多种数理分析与实证检验方法,从收敛陷阱、可持续增长空间(技术空间、要素空间和区域空间)和基于协调发展的经济权利禀赋等层面,对转型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研究。
   首先,本文构建的可持续的技术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从内生技术进步视角刻画了技术进步在转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内在作用机制,揭示了转型经济“发展初期阶段技术模仿促进经济增长,随着这种增长速度的趋同,又如何减缓经济体增长速度”的转型经济技术进步作用规律。
   其次,从技术空间、要素空间和区域空间等层面对转型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实证研究,揭示了中国转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技术可持续空间的分析采用基于面板数据的DEA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测算、GM(1,1)灰色预测等方法;要素空间的可持续性分析采用了蒙特卡洛马科维夫(MCMC)动态模拟方法和TVP状态变参数测算方法;基于经济腹地延伸的可持续发展空间的分析主要通过对劳动力、资本两个因素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板块之间的差异测算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表明:
   第一,我国转型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来自要素优化配置所致的效率改善。“进口开放式”的技术模仿路径引致的技术进步作用在整体上已趋缓。“迅速下行”的资本要素产出弹性与“平稳翘起”的R&D投入产出弹性在2001年左右相交。根据可持续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可以判定,我国转型经济整体上已经越过了技术模仿战略主导与技术创新战略主导转换临界点。如果没有对技术创新战略路径的及时调整,既有的技术进步模式难以维系经济持续增长所需的技术跨越,同样不可避免其他转型经济国家曾经滑入的发展陷阱。
   第二,各省“分异”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现状不仅为我国整体经济的持续转型提供了调控空间,而且也为各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了不一样的技术进步内涵和效率改进的制度要求。省区技术进步、效率改善与经济增长趋同不完全一致为我国分层次、有区别的推进各地技术进步提供了基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政策制定依据。
   第三,以1999年左右为界,资本要素曾经对经济增长的突出推动作用已经迅速并持续弱化,转型经济体已经显示出依靠其它要素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迫切要求。经济转型过程中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不明显。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显著,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要素空间,在整体上要充分关注劳动力要素可持续性的发挥,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推动经济持续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经济权利禀赋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的原因在于其经济权利禀赋的数量和结构难以满足经济实力提升要求,由此导致了地区自生能力低的现象;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已凸显,而且主要是通过提升欠发达地区的物质资本权利作用于经济增长。
   总之,具有明显渐进转型特征的中国经济,前期的高速增长与事实上实施的技术模仿主导型战略密切相关,也是本论文模型揭示的转型经济内生技术规律支配的必然结果。为实现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适时实施技术模仿向创新主导战略转型和主导要素调整提升、经济腹地空间拓展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区位凸显四大战略。以有效规避世界上部分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发展陷阱。
   综上,本论文创新性的转型经济内生技术进步刻画,在转型经济领域具体化了Barro& Salai-Martin的“赶超理论”和Brezis,Krugman& tsinddon的“蛙跳模型”,丰富了技术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从技术转型空间、主导要素空间、区域腹地空间和地区结构空间对中国转型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结构(度)的实证分析以及由此形成的转型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框架,拓展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范畴;而经济权利禀赋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作用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丰富了欠发达地区和基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