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生儿胃肠道穿孔临床分析及病原学研究
【6h】

新生儿胃肠道穿孔临床分析及病原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方法

1.3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临床表现

2.2穿孔部位

2.3病因

2.4病因与穿孔部位的关系

2.5病原菌检测

2.6治疗及预后

2.7 II期行造瘘口关闭术病例分析

3讨论

3.1临床表现不典型

3.2消化道穿孔影像学价值

3.3胃肠道穿孔部位的特殊性及其意义

3.4穿孔部位穿孔率高低指导术中探查顺序

3.5病因复杂

3.6手术方式的选择

3.7病原学价值及临床抗生素选择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新生儿消化道穿孔病因分析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学位论文

展开▼

摘要

目的:
  分析总结新生儿胃肠道穿孔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指导临床诊疗。
  方法:
  总结并分析95例患儿病例的一般资料、症状、体征、穿孔情况、病因、病原学检查、治疗及预后。
  结果:
  (1)95例新生儿胃肠道穿孔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85例,89.47%)及呕吐(55例,57.89%),体温异常31例(32.63%),体征以腹部膨隆(85例,89.47%)、腹壁发红(52例,54.74%)、腹壁静脉怒张(44例,46.32%)为最常见;
  (2)术中穿孔部位得到了证实并明确,穿孔部位位于小肠(45例,47.37%)、结肠(40例,42.11%)、胃(10例,10.53%),小肠穿孔中最常见的部位为回肠(33例,73.33%),结肠穿孔中最常见的是横结肠(11例,27.50%);
  (3)95例患儿中有61例在手术中取得腹腔渗液送细菌培养,46例培养阳性,共培养出53株病原菌,G-性菌40株(75.47%),其中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15株,37.5%)检测出最多,其次为大肠埃希氏菌(12株,30%);G+性菌13株,分别为屎肠球菌7株(53.85%)、表皮葡萄球菌3株(23.08%)、粪肠球菌2株(15.38%);(4)术中综合分析患儿全身情况、穿孔部位,以挽救患儿生命为最终目的,采取简单有效手术方式,最常见的术式为肠造瘘术,临床治愈率为82%,预后较好。
  (4)术中综合分析患儿全身情况、穿孔部位,以挽救患儿生命为最终目的,采取简单有效手术方式,最常见的术式为肠造瘘术,临床治愈率为82%,预后较好。
  结论:
  新生儿胃肠道穿孔临床表现不典型,不明原因的腹胀伴有呕吐、发热等表现,结合腹部查体应警惕消化道穿孔的可能,通过腹部摄片发现气腹确诊;术中取腹腔渗液做检测,检测出最多的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其中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大肠埃希氏菌菌最为常见,可选用半合成青霉素+第三代头孢类+硝基咪唑类抗生素抗感染,必要时根据临床症状、炎症指标、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类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