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羊蹄甲茎皮提取物抑菌活性及化学成分研究
【6h】

羊蹄甲茎皮提取物抑菌活性及化学成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摘 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杀菌剂概述

1.1.1 常见的杀菌植物资源

1.1.2 植物中的杀菌活性成分

1.1.3 常见植物源杀菌剂

1.2 羊蹄甲亚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2.1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2 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羊蹄甲茎皮提取物抑菌活性追踪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羊蹄甲茎皮不同溶剂提取物对供试病菌的抑制活性

2.2.2 抑菌活性部位的毒力测定

3 羊蹄甲茎皮乙酸乙酯部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羊蹄甲茎皮中分离出的化合物结构

3.2.2 化合物结构鉴定

3.3 小结与讨论

4 羊蹄甲茎皮活性物质的抑菌作用及初步机理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测定

4.2.2 化合物的抑菌机理研究

4.3 小结与讨论

5 总结与讨论

5.1 全文总结

5.2 讨论

5.3 本文创新点

5.4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 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 L.属豆科羊蹄甲亚属,是一味民间应用的中草药,植物资源丰富,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本文从羊蹄甲茎皮抑菌活性的角度出发,采用生长速率法、色谱法以及波谱法对其抑菌活性成分展开研究,取得以下研究结果: 1、以70%乙醇为提取溶剂,获得羊蹄甲茎皮粗提物,即70%乙醇部。采用不同极性有机溶剂对70%乙醇部进行逐级萃取,得到乙酸乙酯部和正丁醇部。以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等18种植物病原真菌为供试菌,进行抑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在2mg·mL-1下,70%乙醇部、乙酸乙酯部、正丁醇部均具有一定的杀菌效果,其中乙酸乙酯部的抑菌效果最好,其对茄链格孢菌、燕麦镰孢菌FusaHum graminearum Sehw、孢粘帚霉菌Gliocladium catenulatum、玉米小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棉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 Kuehn和苹果黑腐皮壳菌Valsa malimiyabe的抑制率均在60.00%以上。抑菌毒力试验结果显示,乙酸乙酯部对以上6种供试菌的EC50分别为4.011、1.266、2.589、1.859、2.058、2.482mg·mL-1。 2、采用常规柱层析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手段,从最佳活性部位乙酸乙酯部中分离得到17个单体化合物,经波谱学技术鉴定,这17个化合物分别为7S,8R,8R'-(-)5-methoxylarici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1)、(6S,9S)-长寿花糖苷(2)、(6R,9R)-3-O-α-紫罗兰醇-β-D-葡萄糖苷(3)、(6R,9S)-3-O-α-紫罗兰醇-β-D-葡萄糖苷(4)、(+)-去氢催吐萝芙木醇(5)、地芰普内酯(6)、桦木酸(7)、3,4,5-三甲氧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8)、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9)、水杨酸甲酯-2-O-β-D-葡萄糖苷(10)、苯甲基-O-α-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1)、木犀草素(12)、槲皮素(13)、3-(4-羟基-3-甲氧基)苯基-1,2-丙二醇(14)、4-羟甲基苯甲酸甲酯(15)、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6)、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17)。除桦木酸(7)、槲皮素(13)和3-(4-羟基-3-甲氧基)苯基-1,2-丙二醇(14)外,其他1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羊蹄甲亚属中分离得到。 3、以茄链格孢菌、燕麦镰孢菌、孢粘帚霉菌、玉米小斑病菌、棉花立枯丝核菌和苹果黑腐皮壳菌为供试菌,测定了化合物1~17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0.02mg·mL-1,化合物7S,8R,8R'-(-)5-methoxylarici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1)、地芰普内酯(6)、水杨酸甲酯-2-O-β-D-葡萄糖苷(10)、槲皮素(13)对6种供试菌菌丝的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制率在32.08~69.31%范围内,其中化合物水杨酸甲酯-2-O-β-D-葡萄糖苷(10)的抑菌效果最好,对6种供试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7.12%、68.37%、54.69%、54.29%、50.24%、69.31%。初步抑菌机理结果显示:在生物显微镜下,化合物7S,8R,8R'-(-)5-methoxylarici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1)对燕麦镰孢病菌和苹果黑腐皮壳病菌的菌丝形态具有明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经化合物处理后的病菌菌丝排列紊乱,扭曲变形,粗细不均,甚至出现断裂,末端膨胀肿大,内容物增多等现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