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世界主义与民族想象:《天下月刊》与中英文学交流(1935-1941)
【6h】

世界主义与民族想象:《天下月刊》与中英文学交流(1935-1941)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第一章 《天下月刊》与上海近代英文报刊

第一节 世界网络与英文报刊

第二节 《天下月刊》与英文报刊共同体

第三节“天下”同人的文化立场

第二章林语堂:越界文学旅行者的英文书写(1935-1936)

第一节双语写作者

第二节文化译介者

第三节比较文学学者

第四节世界主义者

第三章宁波佬与世界公民:超越东西的文学家吴经熊

第一节奥德赛之旅

第二节湮没的文学家身份

第三节中西文学的翻译与研究

第四节从"困惑的人"到"开放的心灵"

第四章温源宁与英国文学

第一节"英国绅士"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第二节"了解一切"的T.S.艾略特

第三节感伤的A·E·豪斯曼与神秘的A.E

第四节进入儿童世界的德勒迈尔

第五节英国四诗人札记及余论

第五章译介与想象:《天下月刊》与新文学

第一节前三十年的中国文学英译概述(1900-1935)

第二节《天下月刊》的新文学译介图景

第三节《天下月刊》与新文学传统

第六章双重想象:"编年史"撰述与书评世界

第一节 "编年史"与国家民族想象

第二节书评的世界性与汉学价值

第三节西学与汉学的双重传播者

第七章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以《天下月刊》编辑部成员为核心的“天下”同人圈子,其实是一个由共同文化理想所维系的知识分子网络。吴经熊、林语堂、姚莘农、全增嘏、温源宁等从海外归来的英美留学生,皆具备娴熟双语能力,于是英文写作也成为他们世界性追求的跨语际文学实践。虽然他们在生活作风、文化训练上已经不同程度地西化了,但是这些知识分子实际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情感与认知。他们非常爱国,用英文写作,并将这种跨文化写作视为走向世界的桥梁。本文梳理了《天下月刊》历年杂志及其相关史料,阐述1930年代上海中国人的英文报刊与双语知识分子关系,并由此出发进而考察林语堂、吴经熊、温源宁在该时期的文学译介与评论,以及他们构建世界性文学交流与思想对话场域的努力,透析他们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在坚持世界主义立场的同时,又不放弃对民族国家的想象。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从上海晚清民国时期英文报刊源流入手,揭示1930年代上海出现由中国人出版的英文报刊群体,进而介绍《天下月刊》办刊历程与理想。第二章论述林语堂在1930年代上海时作为越界文学旅行者的英文书写,辨识其在《天下月刊》中所呈现的多重文化身份。第三章阐述吴经熊从宁波佬到世界公民的文化历程,以及他对中西文学的翻译与研究,同时深入探讨他作为超越东西的文学家与思想家的文化意义。第四章从文化人格的视角,探讨《天下月刊》主编温源宁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文化抉择,重点解读他关于英国诗人的专题评论。第五章从译介与想象两个角度,梳理《天下月刊》中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译介与评论,辨识其背后隐藏的新文学传统认同与想象。第六章综合考察《天下月刊》的“纪事”、“书评”与“专论”三个栏目,透析其编年史叙述的民族想象,讨论书评的世界性与汉学价值,从整体上阐述该刊作为西学与汉学传播者的双重身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