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人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
【6h】

中国人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附录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中国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和基因型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主要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结果

1临床表型总体特征

2 FSHD的DUX4基因分布情况

3 EcoRI片段与FSHD辅助检查的关系

讨论

第二部分 面肌不受累的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结构特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主要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SHD的临床评估和辅助检查的特点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的临床特点和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与目的: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Facioscapulohumeral muscular dystrophy,FSH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肌病,发病率约为1/20000,仅次于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FSHD一般青少年期起病,主要表现为面肌、肩胛带肌及上臂肌群的不对称肌无力和肌萎缩,可以逐步向下发展至下肢肌群,一半以上不对称分布,典型体征包括肌病面容、翼状肩胛,Beevor’s征等。FSHD进展相对缓慢,预后较好,但约20%患者最终需依靠轮椅,少数严重者合并肌肉外表现,包括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害、视网膜血管病变、癫痫等。FSHD致病机制复杂,基因定位于4q35亚端粒区,超过95%的患者与该区域内的一段D4Z4大卫星重复序列的多拷贝缺失有关(<10拷贝),导致相应的多态性EcoRI片段缩短至10-38kb,导致该区域去甲基化和染色体构象改变,从而使内部基因功能失调。同时,此D4Z4序列连锁了上游的特异序列SSLP和下游4qA单体型才能致病。我们前期证实了中国人FSHD的致病基因型为4qA161PAS,准确检测此型的D4Z4片段是FSHD分子诊断的结构基础。由此可见,FSHD分子检测流程不同于多数单基因遗传病的直接或高通量基因测序,需要采用大片段DNA分离及杂交等方法,相对复杂和特殊,少有实验室专项开展,导致缺少完整的中国人FSHD临床表型和突变基因分析。与此同时,FSHD表型存在明显的家族内和家族间的异质性,除常见的典型FSHD外,存在相当一部分非典型FSHD患者,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此类以面肌无显著受累者(又称SHD,易误诊为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GMD))最为常见。本研究在建立规范化FSHD临床采集和分子诊断流程的基础上,对我国242个FSHD家系进行统计,分析中国人FSHD的临床表型以及基因突变特点,总结临床表型-基因型关系,继而对特殊类型FSHD进行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研究,以提升对本病的总体认识。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332例 FSHD患者,来自242个无亲缘关系的家系,籍贯分布于23个省市,其中中国南方170个,北方72个,均为汉族。其中30例为早发型FSHD。先证者的临床诊断符合Padberg GW等提出的诊断标准,并进行CSS评分评估表型,总结相关辅助检查结果,本研究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规定,均取得知情同意。
  2.分子检测流程;符合2015年《neurology》的指南。低熔点胶包埋抽提DNA,胶块DNA分别经 EcoRI酶切, EcoRI/BlnI酶切和 HindIII酶切,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别与预先标记探针P13E-11、4qA或4qB杂交,根据marker计算EcoRI酶切片段来源(4q35/10q26亚端粒区来源)的长度,确定片段连锁等位基因类型(4qA/4qB),嵌合体需计算致病EcoRI片段灰度评分。
  3. FSHD的临床和基因特点统计:发病年龄、EcoRI片段、生化指标等均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与标准差描述(Mean±SD);临床严重程度与EcoRI片段的相关性、嵌合体片段灰度评分与临床表型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均采用 Spearman秩相关进行分析;不同组别的发病年龄、EcoRI片段的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值以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统计软件为SPSS16.0。
  4. SHD的临床评估和分子遗传学分析:20例SHD患者(男14/女6),年龄22-53岁,4例患者的子代呈典型FSHD,进行规范化临床评估,采用焦磷酸测序对SHD亲子代之间进行DR1甲基化水平检测。
  结果:
  1.中国FSHD发病以青少年时期多见(17.8±7.6岁),71%患者20岁前外显,91%患者30岁前外显,42例为无症状携带者或症状前患者。290例有临床症状的FSHD患者中,69.3%肩胛起病,22.4%面肌起病,7.9%下肢近端起病。58.7%患者为肌群不对称受累。中国FSHD患者主要累及三角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等近端肌群,腕屈肌和腓肠肌回避。82.2%呈典型翼状肩, Beevor’s征在典型 FSHD患者中阳性率为56%,非典型的SHD患者中阳性率降至35%。9例(3.7%)需依靠轮椅,平均依赖年龄为25.7±13.5岁。242个先证者的临床严重程度评分年龄矫正的 CSS评分平均为229.48±121.1,存在南北差异(F=5.065,P<0.05)。15例女性患者诉妊娠或分娩后发病或病情加重。
  2.242个先证者及其90例家属携带有小于38kb的4qA型EcoRI片段。阳性家族史有121例,散发病例111例,26例为肯定当代突变(De novo)。先证者平均EcoRI片段为20.0±5.2kb。早发型FSHD的 EcoRI片段为18.2±5.3kb,有家族史者的EcoRI致病片段比散发者的长(P<0.05)。特殊的基因型嵌合体17例,占7%,嵌合体患者总体平均EcoRI片段为18.4±4.6 kb,男女嵌合体的CSS评分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F=5.46,P<0.05)。
  3. EcoRI片段大小与临床表型严重程度呈轻微负相关(r=-0.278,P<0.05),其中散发性 FSHD的 EcoRI片段大小与年龄矫正的 CSS评分呈中度负相关(r=-0.482,P<0.05),其相关性相对家族性FSHD明显升高。男女独立分析结果提示二者关系同样呈轻微负相关。嵌合体患者年龄矫正的CSS评分与致病片段灰度评之间呈中度正相关(r=0.529,P<0.05)。女性嵌合体患者临床表现比男性轻(F=5.46,P<0.05),但女性嵌合体子代的表型明显加重。
  4.相关辅助检查分析:心肌酶中肌酸激酶(CK)轻度升高,为正常值的3倍,肌红蛋白轻度升高,比正常值稍高(未高至1倍),但肌酐值降低。四肢肌电图基本上呈肌源性损害(174/187),面肌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11/48)。FSHD患者肌肉病理大多表现为肌营养不良改变(54/66)。双下肢肌肉 MRI提示不同肌群的萎缩和变性,具有不对称特征,与 MMT检查基本一致。心电图异常以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最常见。肺功能检查中7例(6.3%)重度限制性通气障碍的患者,临床严重程度评分(CSS)平均为3.9±0.2,平均EcoRI片段大小为15.7±5.2kb。
  5.20例SHD患者证实存在D4Z4的缺失,22岁至53岁,起病年龄25.97±8.2岁,随访年限平均2.3±2.8年,表现为进行性的肩胛带及上臂肌无力,下肢肌群几乎不受累。Beevor’s征阳性率(35%)相对典型 FSHD低。SHD患者的后代表型明显比亲代重。生化指标以及辅助检查表现为轻度肌源性损害。其中12例行面肌肌电图(F-EMG),除3个轻度肌源性改变,其余9例F-EMG显示正常。其本组致病EcoRI片段大小为26.7±4.3kb(4-8 D4Z4拷贝),6例存在4q和10q之间的易位。SHD亲子代分别甲基化检测揭示无症状携带者(carrier)的甲基化水平比后代高出1倍,然而轻度受累的SHD患者的甲基化水平与明显加重的子女相近。
  结论:
  1.我国FSHD多为青少年起病,以肩胛带肌无力萎缩为首发症状居多。
  2.半数患者肌群不对称受累,受累肌群频率最高者为三角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等近端肌群;各项体征中,肌病面容、翼状肩和Beevor’s征的比率较高。
  3.致病性EcoRI片段分布范围9kb到34.5kb(20.0±5.2kb),存在种族差异性。
  4.早发型患者携带的EcoRI片短相对较短;EcoRI片段越短,表型越重;散发性FSHD比家族性FSHD的表型严重程度更易EcoRI片段大小的影响,提示尽早明确致病片段长度有助于对病情的评估。
  5.中国人群存在嵌合体型 FSHD,提示本病除了当代突变外,存在体细胞突变;无临床表型女性嵌合体型FSHD的后代可能遗传致病片段而患病;致病片段所占比例越高,表型越重。
  6.对于EcoRI片段短、临床表型重的患者,其心肺功能明显受累,注意定期监测。
  7. SHD患者同样存在4q35区域4qA型EcoRI片段的缩短,归属于FSHD的特殊类型,其表型相对典型 FSHD轻,D4Z4缺失范围较小,翼状肩、Beevor’s征以及不对称受累体征有助于识别和鉴别。甲基化水平差异不是导致SHD代际表型差异的主要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