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王弼《老子注》“本末”思想及诠释方法
【6h】

王弼《老子注》“本末”思想及诠释方法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王弼《老子注》背景与版本问题

2.1 王弼《老子注》相关背景

2.2 王弼《老子注》版本问题

第3章 本末概念与王弼思想

3.1 本末概念原初涵义

3.2 王弼之本末范畴的使用

第4章 王弼《老子注》中的本末思想

4.1 以无为本

4.2 崇本息末

4.3 以寡统众

第5章 王弼《老子注》之诠释方法

5.1 以经解经

5.2 顺向诠释①:以从“道”至“无”的转化为例

5.3 跨文本诠释:以“以庄释老”为例

5.4 会通性诠释:以“报怨以德”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王弼在其《老子指略》中,用“崇本息末”来概括《老子》的主旨。以“本末”来解读《老子》,是王弼的一大贡献。本末思想不仅是王弼解读《老子》的重要内容,也是王弼自身思想的重要内容,在王弼思想中具有连贯性,一直延伸到其《易》注和《论语释疑》中。本末范畴并非王弼的独创,秦汉典籍已见记载,但不具太多哲学性。是王弼赋予了“本末”真正的哲学意义,并且有了一种“本体论转向”。王弼对“本”的定义是万物之“所以”,而既有的现象则是“末”,“所以仁”、“所以迷”、“所以荒病”、“所以安”这些表述清楚地表明了“本”与“末”的异质性,即“本”是形上依据,寓于众末之中,籍末以发显,为末提供支撑,使末得以可能。因此“本末”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早出概念,在王弼这里被“扬弃”,成为兼具体用义与生成义的中国哲学独特用语。
  在王弼的思想体系中,“本”与“末”作为更具概括性的范畴,均不是单独的概念,而是由一系列相关概念构成的“概念簇”,其中本、母、无、朴、无为、无欲、寡、一等为“本”系列,末、子、有、器、有为、有欲、众、多等为与之相对的“末”系列。本与末之间,具有层次性、异质性;而末也具有多义性。王弼的本末思想主要由“以无为本”、“崇本息末”、“以寡统众”三大命题构成,分别对应于王弼思想中的形而上学、政治哲学的政治运作层面、政治哲学的权利构成层面。与老子一样,王弼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同样是政治哲学的依据。“以无为本”是其宗旨;“以无为用”则是形上原则于现实世界的下贯展开,要求无为、无欲;在具体的政治运作中,要以“崇本息末”来处理本末关系,“崇本息末”内在地包含“崇本举末”,并与老子暗中契合;在君臣关系方面,则要“以寡统众”,这是黄老“君无为而臣有为”思想的推进,但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或者说是发展。
  本末思想也关涉到王弼的诠释方法。以经解经的方式表现出其严谨的诠释态度,是其顺向诠释的一种态度性证明。道-无/本的概念转化则是其顺向诠释的一大例证,有充足的理由,是一种有张力的再诠释,无言地回答了“理解如何可能”的问题。以庄释老则是其跨文本诠释的一大例证,无论是文句上的直接引用,还是以无为本的思想方面,以及扬弃宇宙生成论的思维方式上,都选择性地继承了《庄子》。对《老子》“报怨以德”的解读则是其会通性诠释的一大例证,这也是其诠释立场,这一立场在其《老子指略》和“圣人体无”观中都有过明确的表述,同时也是时代之风,在某种程度上亦是对中国文化一本性的回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