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基本会计信息在权益价值评估中的运用研究
【6h】

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基本会计信息在权益价值评估中的运用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股票价值评估理论在实务中的运用是证券市场关注的焦点。在现实的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市场根据不同的投资背景与制度安排由不同的估价理论可派生出多种估价模型,从而形成多种价值评估体系。 我国证券市场所经历的2001-2005五年漫长的价值回归过程,及2005年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启动,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证券市场发展阶段。在这个为全流通扫除障碍的过程中,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变、制度背景的变化等因素的综合必然会使市场的投资估价标准发生分化或转变。基于此,本文从研究会计信息的功用角度着手,依据信息观、计量观对会计信息与估价关系的理论阐述,比较分析了不同股票价值评估理论的联系与区别,并以费森-奥尔森剩余收益估价理论为基础,研究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基本会计信息在股票价值评估中的运用问题。 全文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股票估价理论的分析与探讨(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二部分是对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基本会计信息在股票价值评估中的实证研究部分(第四章至第六章)。 第一章作为本文的绪论,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并对基本会计与股票估价理论的发展及在实务中的运用作了综合阐述。 第二章、第三章属于理论分析部分,对在实务中最常用的几种股票估价理论如股利折现估价理论、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折现估价理论、剩余收益折现估价理论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在各种估价模型中,最早提出的是股利折现估价理论,它是由现金流量折现估价理论运用于股票估价而产生的,随着股利折现模型的发展及其在实务中的运用,出现了一些该模型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此而引申出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折现估价模型与盈余资本化模型。由于此类模型或是以现金流量作为资本化的变量,或是以盈余作为资本化的变量,在股票估价的实务运用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第三章引入以盈余与净资产等基本会计指标为基础的股票估价理论——剩余收益理论,介绍剩余收益理论的发展,费森-奥尔森剩余收益模型的演变与推导过程。剩余收益模型是本部分分析的重点,同时也是第二部分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为本文实证分析的第一部分,利用收益盈余模型对2001-2005财务年度报告的信息含量进行研究,初步分析基本会计信息在股改前后的投资决策有用性,为费森-奥尔森剩余收益模型在我国的运用提供依据。 第五章包括应用研究与实证研究两部分。首先,根据我国证券市场实况,研究分析费森-奥尔森估价模型在实务运用中必须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即对剩余收益的预测与资产增值的分析。然后,根据前述所得结论,对费森-奥尔森剩余收益估价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包括对2002-2006股票理论价值的评估,股票价格与理论价值偏离度的分析,及股价相关性分析。欲通过实证研究探索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基本会计信息在估值中的运用情况。 第六章为全文的结论部分,总结第四章与第五章的实证研究结果,得出我国证券市场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基本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投资决策有用性,其对股价的解释力度逐年增强;市场在追逐“业绩投机”的同时,强化以基本会计信息为核心的价值评估体系;可以说,后股权分置改革时代,结合会计盈余与净资产两种综合性财务指标的价值评估体系已开始萌芽。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 1.本文以传统估价理论为研究基础,结合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宏观背景,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 2.对费森-奥尔森在我国运用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该理论在我国实务中的运用提供了借鉴的基础; 3.本文的实证研究为投资者在后股权分置时代的投资决策提供了依据,具有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