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有毒链状亚历山大藻转录组学研究
【6h】

有毒链状亚历山大藻转录组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麻痹性贝毒研究进展

1.1.1 麻痹性贝毒的结构和类型

1.1.2 麻痹性贝毒的来源

1.1.3 麻痹性贝毒的作用机理

1.2 石房蛤毒素的生物合成

1.2.1 蓝藻中石房蛤毒素的生物合成

1.2.2 甲藻中石房蛤毒素的生物合成

1.2.3 细胞周期与石房蛤毒素合成

1.2.4 甲藻石房蛤毒素合成的调控

1.3 转录组技术及其在甲藻研究中的应用

1.3.1 第二代测序技术

1.3.2 转录组测序

1.3.3 甲藻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链状亚历山大藻有毒野生株和无毒变异株的比较转录组学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藻种培养

2.2.2 形态学分析

2.2.3 DNA提取及分子鉴定

2.2.4 毒素分析

2.2.5 RNA提取及检测

2.2.6 RNA测序文库构建

2.2.7 测序结果组装与基因功能注释

2.2.8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2.2.9 石房蛤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鉴定

2.2.10 qRT-PCR验证

2.3 结果

2.3.1 形态学分析

2.3.2 分子鉴定与毒素组成分析

2.3.3 RNA质量检测

2.3.4 RNA-seq与de novo组装

2.3.5 基因功能注释

2.3.6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3.7 石房蛤毒素合成相关基因

2.3.8 qRT-PCR验证

2.4 讨论

2.4.1 无毒变异株ACHK-NT中表达上调基因

2.4.2 无毒变异株ACHK-NT中表达下调基因

2.4.3 石房蛤毒素合成相关基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毒链状亚历山大藻不同产毒时期转录组学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藻种培养

3.2.2 细胞同步化

3.2.3 细胞计数

3.2.4 流式细胞分析

3.2.5 毒素分析

3.2.6 RNA提取及检测

3.2.7 RNA测序文库构建

3.2.8 测序结果组装与基因功能注释

3.2.9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2.10 石房蛤霉素合成相关基因的鉴定

3.3 结果

3.3.1 细胞周期时相分布

3.3.2 毒素含量测定

3.3.3 RNA质量检测

3.3.4 RNA-seq与de novo组装

3.3.5 基因功能注释

3.3.6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7 石房蛤毒素合成相关基因

3.4 讨论

3.4.1 毒素合成与细胞周期

3.4.2 毒素合成相关基因

3.4.3 共同差异表达基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代谢抑制剂作用下链状亚历山大藻转录组学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藻种培养

4.2.2 细胞同步化

4.2.3 细胞计数

4.2.4 流式细胞分析

4.2.5 毒素分析

4.2.6 RNA提取及检测

4.2.7 RNA测序文库构建

4.2.8 测序结果组装与基因功能注释

4.2.9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4.2.10 石房蛤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鉴定

4.3 结果

4.3.1 细胞周期时相分布

4.3.2 毒素含量分析

4.3.3 RNA质量检测

4.3.4 RNA-seq与de novo组装

4.3.5 基因功能注释

4.3.6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3.7 石房蛤毒素合成相关基因

4.4 讨论

4.4.1 秋水仙素处理后的链状亚历山大藻转录组

4.4.2 秋水仙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4.4.3 秋水仙素对细胞结构与运动的影响

4.4.4 秋水仙素对毒素合成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5.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p.)是一种能够产生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shellfish toxins,PSTs)的海洋甲藻,广泛分布于近海环境中。近年来由其产生的毒素导致的海洋生物死亡及人类中毒事件频发,严重威胁到近海生态系统、水产养殖业、人类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和健康问题。虽然目前在亚历山大藻毒素来源及产毒生理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对毒素合成机制的了解仍较少。
  本论文以有毒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为研究对象,运用第二代测序技术RNA-seq比较研究了A.catenella有毒野生株(ACHK-T)和无毒变异株(ACHK-NT)转录组的差异表达,揭示了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参与的生物学过程,探讨了无毒变异株毒素合成能力丢失的原因;比较研究了毒素合成不同时期转录组的差异表达,并结合代谢抑制剂处理条件下有毒野生株和无毒变异株转录组的差异表达,探讨了亚历山大藻毒素合成机制。主要结果如下:
  (1)运用RNA-seq比较研究了链状亚历山大藻ACHK-T和ACHK-NT转录组的差异表达。在ACHK-NT中35个基因的表达发生显著变化,其中上调基因22个,下调基因13个。这些基因主要参与光合作用,碳固定,氨基酸代谢及毒素合成等过程;鉴定到毒素合成途径的起始基因sxtA的长短两种转录本,短转录本在两株藻中表达量一致而长转录本仅在ACHK-T中表达,长转录本在ACHK-NT中的缺失可能导致毒素合成途径在第一步发生中断,进而导致无毒株失去产毒能力。此外,还鉴定到12个与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101个同系物,其中sxtO与sxtZ首次在亚历山大藻中获得鉴定;
  (2)流式细胞分析结果表明,链状亚历山大藻在24 h内完成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ACHK-T的毒素合成主要发生在光周期的G1期前期和暗周期的G1期后期。在前期毒素合成缓慢,而在后期毒素合成有短暂的快速增长,且毒素合成不受光诱导。在毒素合成不同阶段,包括sxtA和sxtG在内的参与毒素合成的基因在转录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有毒链状亚历山大藻可能在翻译或翻译后水平上调节毒素合成,而与不同时期毒素含量变化趋势相似的蛋白质合成和能量代谢则可能为翻译水平或翻译后水平调节提供足够的酶和能量需求。此外,鉴定到12个与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125个同系物,其中sxtW首次在甲藻中获得鉴定;
  (3)秋水仙素处理后,链状亚历山大藻ACHK-T与ACHK-NT的细胞周期发生停滞,且均被抑制在G1期。在秋水仙素处理后的ACHK-T中,毒素合成受到抑制,与对照组相比在一个完整细胞周期内毒素含量没有明显变化。秋水仙素除了抑制微管及微管蛋白质的聚合作用外,也诱导了细胞周期蛋白cyclin-L2的表达从而导致细胞周期停滞在G1期;为了抵御秋水仙素对细胞的影响,链状亚历山大藻通过提高结构蛋白和马达蛋白相关编码基因的表达来维持细胞的形态、物质运输与运动能力。研究还发现,毒素合成受到抑制而毒素合成相关基因在ACHK-T中发生上调,表明ACHK-T可能通过翻译水平或翻译后水平调节毒素合成,而转录水平上的变化对毒素合成的影响相对较小。此外,鉴定到12个与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125个同系物,但未能鉴定到sxtD。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