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台湾宪改历程之研究:政治系统论的观点
【6h】

台湾宪改历程之研究:政治系统论的观点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一、研究动机

二、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途径与方法

一、研究途径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献分析与回顾

一、专书

二、学位论文

第四节 论文框架与内容

一、名词定义

二、论文架构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施行及基本内容

第一节 “中华民国宪法”制定与施行的过程

一、五五宪草的制定

二、政协宪草的制定

三、“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

第二节 “中华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

一、权能区分的架构

二、内阁制的精神

三、中央政府体制

四、地方制度

第三章 1991~1992年二次宪改

第一节 影响宪改的因素

一、国际间民主改革的浪潮

二、台湾内部民主改革的声浪

三、经济高度发展的成果

第二节 宪改之主要内容

一、动员戡乱时期的终止

二、“国民大会”相关规定的改变

三、“总统”相关规定的改变

四、“五院”产生方式与职权的改变

五、地方自治的法制化

第三节 影响与评价

一、“国家”体制的正常化

二、台湾正式进入民主宪政的时代

三、未解决的争议

第四章 1994~1997年的二次宪改

第一节 影响宪改的因素

一、前两阶段宪改的争议未决

二、国民党绝对多数地位的丧失

三、台湾省省长和“中央政府”间的紧张关系

四、1996年“国家发展会议”

第二节 宪改之主要内容

一、“国民大会”相关规定的改变

二、“总统”相关规定的改变

三、“五院”职权与产生方式的改变

四、省府组织的精简

第三节 影响与评价

一、宪改过程的日趋混淆

二、各界对“总统’’直选的肯定与期许

三、预埋“少数执政”的困境

四、半总统制的确立

五、行政体系权责不明

六、“中央”与地方冲突的困境

七、未解决的争议

第五章 1999~2005年的三次宪改

第一节 影响宪改的因素

一、前阶段宪改的争议未决

二、“国民大会”的争议

三、“立法委员”选举风气的恶化

四、各界对“立法院”改革的期盼

第二节 宪改之主要内容

一、“国民大会”的非常设化以至废除

二、“总统”相关规定的改变

三、“立法院”相关规定的改变

四、“司法院”相关规定的改变

五、“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人事同意权的变更

六、公投入宪

第三节 影响与评价

一、“立法院”单一“国会”的确立

二、单一选区制的正面效应

三、单一选区制的负面效应

四、“立法委员”减半的负面效应

五、“全国不分区立委’’比例过低的负面效应

六、公投入宪的评价

第六章 台湾宪改的评析与展望

第一节 宪改过程的输入项、输出项与回馈项

一、输入项的评析

二、输出项的评析

三、回馈项的评析

第二节 后续宪改的困境

一、支离混乱的增修条文

二、宪改门坎过高

三、民粹的影响与冲击

第三节 未来宪改的方向

一、宪政体制应予以厘清

二、“总统”选举应改为绝对多数两轮投票制

三、“立法委员’’选举制度与席位应予修正

结论

一、宪改之理想性自第三阶段后逐渐消失

二、宪改已逐渐成为政治议题

三、认同问题阻碍了宪改的正常发展

四、历次宪改缺乏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中华民国宪法”制定后仅一年,即因“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制定,使大多数的条文都遭冻结,“宪法”条文形同具文。自1991年起,台湾开始进行第一阶段的宪政改革,并废除了“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其后至2005间共计进行了七阶段的宪政改革,今日的“中华民国宪法”已与1946年初制定时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以台湾宪改的历程为研究主体,并以政治系统论为分析的理论依据,以输入项、输出项、回馈项分析台湾历阶段宪改的原因、主要内容与影响。在14年之间七次的宪改之后,台湾学者对之有正反两面不同的评价,而台湾民众也因过度密集的宪改而普遍对相关议题产生了冷漠态度的现象。经过研究之后,本文笔者认为,台湾的宪改使台湾破除了“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限制,使“万年国会”有了改选的依据,使“总统”与“立法委员”都由台湾民众选出,政治人物的监督与制衡机制也较以往更为完备,符合当今民主的潮流,也符合中山先生民权主义之“主权在民”的精神,为值得肯定之处。
  然而在历次的宪改过程中,宪改受到政治过度的干涉,包括领导者个人的强人意志以及民众的民粹意识影响,许多增修条文并非是在理性的思考下所产生,导致宪改后台湾的宪政体制反而产生了诸多的新问题且在宪改的过程不仅多次造成朝野的对立,也激化了台湾民众对统独意识的分歧,使台湾社会付出了相当大的成本。同时经过多次修改后的“中华民国宪法”也与中山先生民权主义中的“权能区分”与“直接民权”等设计渐行渐远,这些都是台湾宪改所产生的负面之处。
  此外,在台湾宪改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过度重视政治层面,而忽视经济层面的倾向。“中华民国宪法”基本国策中的“国民经济”是以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为原则,“实施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以谋国计民生之均足”。然当前台湾的经济制度却严重往资本主义倾斜,与追求均富的民生主义背道而驰,而在历次的宪改中却少见对此提出改革,同样成为台湾宪改历程的美中不足之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