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国难当头中的“理想追求”:抗战时期永安知识分子与《改进》杂志
【6h】

国难当头中的“理想追求”:抗战时期永安知识分子与《改进》杂志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 论

第一章《改进》:抗战知识分子寄托人生理想的场域

第一节抗战时期永安社会概况

第二节 《改进》创办与抗战救国之宗旨

第三节与同时期的刊物比较分析

第二章《改进》的作者群体及其理念演变

第一节从上海到永安:黎烈文与《改进》

第二节从抗战救亡到学术翻译

第三节走向文艺

第三章《改进》与流动的公共知识分子空间

第一节与西南的沟通交流

第二节 与世界的沟通交流——《改进》的国际关怀

第三节 与台湾的交流

结 语

参考书目

附 录

后 记

展开▼

摘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战火很快烧到了福建沿海,省会被迫由福州搬至小城永安。这个偏居东南一隅的小城,以它的宁静和相对开明的政治环境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拥有各自不同教育文化背景的知识分子。他们先后在永安创办了大小近三十家出版社,先后出版13种报纸、136种期刊杂志及各类书籍700多种,掀起了东南抗战文化的繁荣。在这些文化机构中,改进出版社是影响相当大的出版社。而改进出版社出版的期刊《改进》更是值得我们注意。《改进》1939年4月1日创刊,1946年7月停刊,创办者是著名的左翼作家、原《申报·自由谈》的主编黎烈文。《改进》是一份贯穿抗日战争的综合性刊物,透过它可以看到东南乃至全国知识分子为支持抗战建国所做出的努力。本文按照《改进》的三任主编黎烈文、沈炼之、林天兰,将《改进》分为三个时期,分析其传承与变异。希望通过对这本由左翼作家为主体的半官方杂志的研究,来了解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是如何通过一本现代刊物形成知识分子共同体的。这个知识分子共同体在国难当头之时是如何构建社会公共空间和关系网络,是如何参与政治,参与国家的建设的。抗战的爆发,使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状态之中,知识分子的公共空间此时也具有了流动性,本文还希望通过对《改进》的考察,让大家看到,流动并不代表着公共舆论的割裂,在共同历史任务的驱引下,知识分子们依托着《改进》建构了多层的舆论空间,知识分子之间有着更为频繁的呼应与联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