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地方院校战略规划的理论问题与个案分析
【6h】

地方院校战略规划的理论问题与个案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导论----作为研究课题的院校战略问题

第一节 为什么要研究院校战略问题

第二节 院校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第三节 院校发展战略的常见误区

第四节 院校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

第五节 院校发展战略的几个基本关系

第六节 个案之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的启示

第二章 方法论——院校发展战略的形成

第一节 战略形成理论的主要思想学派

第二节 院校战略形成的系统论方法

第三章 战略环境分析——推动与制约的外部力量

第一节 战略环境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战略环境改善策略

第三节 个案之二:城市化进程中的地方院校发展环境分析,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第四章 战略能力分析——成长与衰退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概念能力

第二节 资源能力

第三节 学术能力

第四节 经营能力

第五节 制度创新能力

第六节 战略能力综合

第七节 个案之三:新建本科院校战略能力分析,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

第五章 战略目标分析——分类与定位

第一节 从评估、分类到定位还是从分类、定位到评估

第二节 目前分类方法面临的困境

第三节 教育分类: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

第四节 院校分类:指标体系框架

第五节 课程体系分类:人才培养目标与院校类别

第六章 战略规划评价——准则与方法

第一节 评价准则

第二节 评价方法

第七章 战略进程控制——冲突反馈与协调

第一节 战略反馈与调整机制

第二节 价值冲突的战略协调

第三节 利益冲突的战略协调

第四节 权力冲突的战略协调

第五节 发展进程不平衡的战略协调

第八章 结语:对地方院校发展战略选择的八条建议

第一节 关于使命确立的建议

第二节 关于教育类型的建议

第三节 关于战略目标的建议

第四节 关于学校规模的建议

第五节 关于办学特色的建议

第六节 关于办学效益的建议

第七节 关于发展速度的建议

第八节 关于战略规划制定程序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件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着重研究这样一类高等院校的发展战略,1)、主办者为省级人民政府,投资者以省级人民政府,也可能以(地、县级)市人民政府(public)为主;2)、服务面向以投资者管辖的城市和这个城市所辐射的区域(10cal)为主;3)、人才培养规格以本科教育(bachelor’s degree)为主;4)、所培养人才的职业特征以科学和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主,教育类型主要为专业教育(ProfessionalEducation),或者说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比较通一点的专业教育;5)、所招收的学生以本地生源(residential)为主。截至2006年4月,全国共有这类公立、地方、本科院校约600所。 对这类院校的发展战略选择以及战略规划的形成本文提出以下观点: 一、地方院校的有效发展在目标和进程上必须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直接服务社会)、四大部门(教学、科研、服务、管理)、五大要素(质量、规模、结构、效益、速度)协调。其基本特征是:1、适应社会和受教育者需要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推动区域社会进步的学术能力不断增强。3、对区域社会文化引导、经济推动的作用不断增大,区域外的学校越来越难以替代。4、显示院校个性的文化特色愈益鲜明,与其他院校的差异性增大。5、发展是可持续的。 二、战略制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想好了再做和边做边设计之间,在使用分析技术与依赖洞察力之间,在发挥战略家的创造与依靠群体的智慧之间,在对变化的管理和通过变化来实施管理之间,在理想的张扬与权力的妥协之间,“度”的把握决定着战略家的成功与失败,决定着一所高等院校的兴衰。地方院校的发展战略首先是关于价值观的战略,决定院校发展战略的第一件事就是核心价值观的选择。其次,院校发展战略属于一种稳定增长型的战略。个别非常特殊情况下的“跨越式发展”,对地方院校并不具有普遍意义。第三,地方院校的发展战略是一种多目标战略。第四,社会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高等院校的发展应采用一种差异化战略。 三、环境因素是战略选择的决定性力量。影响高等院校发展环境的因素可以分为社会需求要素、个人需求要素、资源要素、学术与人居环境要素、院校社会形象要素、一定区域内其他院校的发展定位对本院校的影响因素。发展战略的选择就在于分析清楚这些要素的作用方向、作用方式和作用强度,最大限度地利用推动力量,减小约束力量,遵从刚性约束,突破柔性约束。 四、从结构上可以将高等院校的战略能力分为五种,资源能力——物质层面的能力;学术能力——科学与技术层面的能力;经营能力——管理层面的能力:制度创新能力——文化层面的能力;概念能力——哲学层面的能力;教育能力是这五种能力的综合体现。资源能力、学术能力、经营能力大体上是可以复制、移植的,制度创新能力、概念能力基本上是不可复制的。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由不可复制的能力决定。战略能力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五种能力均衡匹配。 五、确定战略目标首先要落实高等院校在社会发展中的定位,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在市场细分中的定位,正确定位的前提是院校的合理分类。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是院校分类和定位的一个最本质的视角。高等院校的分类首先是精英高等教育还是大众高等教育的归属分类。以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地方院校应该归属在大众高等教育子体系内。本文依据什么“型”的大学,培养什么“类”的人才,人才的“培养规格”是什么,设计分类指标。从“生”的角度,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给学校分“类”,分为学术类、专业类、职业类。从“师”的角度,按照师资结构给学校分“型”,分为教学型、研究型、服务型。从人才培养的规格给学校分级,分为一、二、三级。考虑到专业类的院校数量多,情况复杂,继续按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细分为,专业应用一类(专业综合类),专业应用二类(专业复合类),专业应用三类(专业方向类)。针对岗位群和岗位的职业技术教育,分为职业技术一类,职业技术二类。 六、院校的使命、环境、资源、能力与发展的目标、策略、进程有多种可能的组合。确立院校发展战略的实质就是从中选择最合适的组合。应该从合法规性、适应性、成长性、战略的内部一致性、可行性、风险度、差异性、灵活性等方面评价一个战略规划的合理性。在战略规划的实施过程控制中,要妥善协调可能发生的价值冲突、利益冲突、权力冲突、发展不平衡的进程冲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