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22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
【6h】

122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一般情况及围产因素

3.2 临床特征及合并症

3.3 实验室检查

3.4 临床转归

3.5 病原菌分布特点以及药敏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新生儿败血症的一般情况及围产因素分析

4.2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征及合并症分析

4.3 新生儿败血症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分析

4.4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转归分析

4.5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特点以及药敏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新生儿败血症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英文缩略词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本院NICU2011-2016年收住的12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病原菌分布以及药敏结果,为临床工作提供重要帮助。
  方法:依据临床回顾性研究方法,定义早发型败血症(发病时间在生后72h以内),晚发型败血症(发病时间生后72h以后)。收集122例败血症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并对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病原菌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分析6年来致病菌的变化以及药敏结果。
  结果:1.122例败血症患儿中,早发型39例,晚发型82例,两者在围产期高危因素胎膜早破、羊水污染、生后窒息、母亲产前感染中存在统计学差异(χ2值分别为9.290、4.993、11.456、6.546,P均<0.05)。
  2.新生儿败血症可有多种临床表现,两组分别在惊厥、皮肤感染及脐炎之间有统计学差异(?2值分别为9.218、10.297,P均<0.05)。
  3.本研究中合并肺部感染68例(55.7%),其次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障碍57例(46.7%),早发组与晚发组在合并化脓性脑膜炎之间有统计学差异(χ2值5.600,P<0.05)。
  4.74例(60.7%)患儿出现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计数异常31例(25.4%),血小板计数降低26例(21.3%),早发组与晚发组分别在三者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5.本研究中好转患儿82例(67.2%),放弃或死亡40例(32.8%),两组临床转归无统计学差异。
  6.122例血培养结果G+菌81例(66.4%)、G-菌36例(29.5%)、真菌共5例(4.1%),两组分别在三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早发型以G+菌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共19例(48.7%),表皮葡萄球菌11例(28.2%),大肠埃希菌6例(15.4%),溶血葡萄球菌5例(12.8%),真菌1例(2.5%)。晚发型以G+菌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共44例(53.0%),表皮葡萄球菌24例(28.9%),溶血葡萄球菌13例(15.6%),肺炎克雷伯菌11例(13.2%),真菌4例(4.8%)。2011-2013年G+菌的检出率76.9%,G-菌的检出率17.3%,2014-2016年G+菌的检出率58.6%,G-菌的检出率38.6%,前后3年分别在G+菌、G-菌之间变化有统计学意义(?2值分别为4.530、6.485,P均<0.05)。
  7.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阿莫西林棒状、氨苄西林舒巴坦、红霉素耐药率在80%以上,全部G+菌中共检出1例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未检出对利奈唑胺耐药的G+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三者合计分别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均在75%以上,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耐药性较低,G-菌中未检测出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未发现光滑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耐药情况。
  结论:1.新生儿败血症早发型与晚发型在围产因素、临床特征以及合并症、病原菌分布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2.新生儿败血症无论是早发型或晚发型均以G+菌多见,其中又均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代表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为主;G-菌整体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早发组以大肠埃希菌、晚发组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G+菌的检出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G-菌的检出比例呈升高趋势,但仍以G+菌为主。
  3.G+菌、G-菌对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均有很高耐药率,抗生素使用需依据本地区病原菌谱以及药敏结果合理选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