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罗伯-格里耶小说与电影中的艺术互渗现象
【6h】

论罗伯-格里耶小说与电影中的艺术互渗现象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一、格里耶所处的新天地

1、新现实,新小说

2、新浪潮与左岸派

二、格里耶的现实

1、物化的小说世界

1.1、巴尔扎克之“物”

1.2、现象的双重“物化”

1.3、形象及其结构

2、文学化的电影世界

2.1、经典好莱坞电影的传统

2.2个人风格化电影颠覆传统电影

2.3、电影的文学感

三、图像性小说与文学化电影的典型

1、电影化小说的典型——《嫉妒》

1.1主观现象叙述与主观镜头

1.2情绪意识的构建与变焦影像

1.3碎片型感知与非连贯剪辑

1.4光线与人物剪影

2、多部电影中的文学意味

2.1《去年在马里安巴德》——一座叙述迷宫

2.2《欧洲特快》的强烈间离效果

2.3电影中声音话语的复调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论文以法国新小说家、左岸派电影导演阿兰·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和电影在理论和艺术手法上的互渗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格里耶“物化”小说中的图像性和电影作品中的文学性因素,深入讨论现象学在格里耶“物化”小说的图像化过程中所起的知觉性引导作用,深入分析新小说派文学理念对格里耶电影在艺术手段创新过程中的观念性引导作用。
   本论文分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引言简要介绍了国内对格里耶小说和电影艺术互渗现象的研究状况。
   正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格里耶所处的时代学术背景出发,首先介绍新小说派发端的时代背景和代表人物,着重论述新小说派的理论思想,分析该派作品在小说艺术手段上的创新之处;其次介绍法国电影新浪潮的肇始原因,着重论述左岸派导演对意识、潜意识因素的关注,分析该派电影作品的美学原则和镜语风格。
   第二部分主要进行理论阐述,由两大板块构成。“物化的小说世界”板块,通过对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与格里耶双重口物化即小说的对比,得出在物化理论和现象学思想的双重影响下,格里耶小说用图像化物体和碎片化意识消解掉了传统小说的“深度”大厦,同时以与电影相通的中心炸毁和碎片方式,重建了一类具有电影性倾向的小说。“文学化的电影世界”板块,通过对经典好莱坞电影传统与格里耶个人风格化电影的比较,得出格里耶在将复调性、间离效果等文学观念引入自己电影作品之际,实际是在电影领域内实践自己颠覆传统艺术形式的“新小说即观念。
   第三部分主要进行文本分析,亦分为两大板块。“电影化小说的典型”板块主要结合现象学理论,分析格里耶小说《嫉妒》对主观镜头、变焦镜头、非连贯剪辑、布光等电影技巧的借鉴与应用;“多部电影中的文学意味”板块,主要分析格里耶电影《去年在马里安巴德》中的迷宫叙述,《欧洲特快》中的间离效果,以及电影声音的复调性特征。
   结语进一步说明,将电影技巧融入小说创作并不是格里耶的独创,在他之前已有许多作家进行过此类尝试;格里耶为电影添加的文学性因素,虽一定程度上给观众制造了观影障碍,但对电影技巧进行现代化的突破仍然相当有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