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治疗糖尿病的中草药活性组分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6h】

治疗糖尿病的中草药活性组分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糖尿病简介

1.1.1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1.1.2糖尿病分类

1.1.3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

1.2研究中草药作用机制的意义及问题

1.3三七的药理作用以及选择三七作为模型药物的立题依据

1.3.1三七的药理作用

1.3.2选择三七作为模型药物的立题依据

1.4研究药物小分子与蛋白结合作用的分析方法

1.4.1常规方法

1.4.2光谱技术

1.4.3色谱方法

1.4.4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1.4.5核磁共振(NMR)和质谱法(MS)

1.4.6其它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三七总皂苷中主要活性组分的粗分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2.1前言

2.2实验部分

2.2.1材料和试剂

2.2.2仪器和方法

2.3结果与讨论

2.3.1推测各活性组分的主要成分及结构

2.3.2荧光光谱

2.3.3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

2.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荧光光谱法研究人参皂苷Rb1,Rg1及Re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3.1前言

3.2实验部分

3.2.1材料和方法

3.2.2溶液配制

3.2.3荧光光谱测定

3.3结果与讨论

3.3.1人参皂苷Rb1,Rg1及Re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

3.3.2淬灭机理

3.3.3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计算

3.3.4计算相关热力学常数判断作用力类型

3.3.5二元混合体系中各组分间作用机制的研究

3.4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几种测定芒果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率方法的比较研究

4.1前言

4.2实验部分

4.2.1仪器、试剂、样品与材料

4.2.2色谱条件

4.3方法与结果

4.3.1样品储备液的配制

4.3.2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4.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蛋白固定化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于药物小分子分离的初步探究

5.1前言

5.2实验部分

5.2.1原材料和试剂

5.2.2仪器

5.2.3材料的制备

5.2.4吸附性能检测

5.3结果与讨论

5.3.1 PSC-TETA-MA-BSA的制备

5.3.2 FT-IR光谱表征

5.3.3 PSC-TETA-MA-BSA对药物分子的吸附能力

5.4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目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其高患病率和死亡率,已逐渐发展成为继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研究开发既能降糖又能治疗并发症的药物,成为目前糖尿病药物开发的方向。我国利用中草药治疗糖尿病的历史悠久,但机理不清,限制了其发展推广。本文选用三七和知母活性组分作为模型药物,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开展了如下具有原始创新性的研究:
   (1)将不同极性的组分作用于牛血清白蛋白(BSA),筛选与蛋白质作用的组分,为进一步确定三七中的有效成分提供理论依据。
   (2)利用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单体皂苷(Rb1,Rg1,Re)及其二元混合物与BSA的相互作用,对中草药二组分混合后相互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3)对比研究了超滤法、平衡透析法、凝胶过滤色谱法等研究药物与蛋白结合作用的方法,为进一步探讨药物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并力图寻找筛选中草药中的活性组分的简便、快捷的方法。
   论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糖尿病的概况及中草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应用,综述了研究药物小分子与蛋白质结合作用的各种方法。
   第二章:采用硅胶柱层析对三七的主要活性成分(三七总皂苷)进行了粗分,将不同极性的组分作用于牛血清白蛋白,利用荧光光谱法等方法筛选与蛋白质作用的组分,应用软电离质谱(ESI-MS)及红外光谱并依据相关文献值推测出各组分可能的主要成分及结构。
   第三章:应用荧光光谱法在磷酸缓冲体系(pH7.4)中分别对单组分(人参皂苷Rb1,Rg1,Re)及二元混合物(Rb1-Rg1,Rb1-Re,Rg1-Re)与BSA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这些实验结果能为从分子水平阐释药物单独使用和混合使用的药理机制提供依据,并确定药物组合是否具有拮抗作用。
   第四章:采用平衡透析法、超滤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凝胶过滤色谱法首次测定芒果苷与BSA的结合率,比较了不同方法的测定结果,证明凝胶色谱在测定蛋白质-药物结合率上存在局限性。
   第五章:选用聚苯乙烯树脂作为基质树脂将其进行改性,并将牛血清白蛋白嫁接于材料表面,考察其对药物小分子的吸附能力以及用作色谱柱填料的可能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