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智能化多维视觉训练和传统综合训练治疗儿童弱视的对比研究
【6h】

智能化多维视觉训练和传统综合训练治疗儿童弱视的对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一,弱视、斜视的流行病学研究

1,弱视的筛查

2,流行病学调查

3,弱视分类情况调查

二,弱视形成的原因及分类

1,弱视的概念

2,弱视形成的原因

3,弱视的分类

三,弱视的研究进展

1,弱视的分子机制研究

2,弱视的电生理研究

3,弱视的功能成像研究

4,弱视的心理物理学研究进展

四,弱视的治疗

1,治疗时机

2,治疗方法

五,斜视双眼视功能的基础和研究进展

1,双眼视觉的生理基础

2,双眼视觉的维持需要具备的条件

3,婴幼儿斜视引起的异常双眼视现象

4,斜视的治疗

六,增视能的简介和研究进展

研究对象和方法

1,一般资料

2,治疗方法

3,电生理的检查方法

4,外斜视的处理

4.1.1检查设备

4.1.2检查方法

4.1.3手术设计

5,参考标准

6,复诊

7,家用同视机训练的方法

8,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弱视眼屈光类型与程度分布

2,屈光类型与疗效的关系

3,弱视类型与疗效

4,弱视程度与疗效关系

5,初诊年龄与疗效关系

6,注视性质与疗效关系

7,弱视治疗不同疗程与疗效

8,弱视治疗不同疗程P-VEP P100峰潜时的变化

9,弱视治疗不同疗程P-VEP P100振幅变化

10,弱视眼与健眼的mfERG一阶反应P1波振幅密度、波潜伏期变化

11,弱视治疗不同时间mfERG第一环P1波振幅密度的变化

12,外斜视术前术后双眼视功能(远立体视)恢复情况

13,外斜视术前术后近立体视的恢复情况

讨论

1,初诊年龄与疗效

2,屈光类型与疗效

3,弱视程度与疗效

4,弱视类型与疗效

5,不同疗程与疗效

6,电生理的变化

7,斜视的情况

附图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目的:对增视能视觉训练系统和传统综合训练方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分析其视力、P-VEP、mf-ERG的变化,并对外斜视的患儿行手术治疗,观察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摸索儿童弱视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应用增视能多维视觉训练系统和传统综合训练对244例400(各200)眼儿童弱视进行治疗;增视能训练组给予视觉刺激、视觉精细、同时知觉、融合功能、立体视觉等不同的视觉训练方案;传统综合训练组采取遮盖、精细目力训练、CAM视觉刺激、红光闪烁、后像、光刷等治疗。对比观察两种方法在弱视治疗后1月、3月、9月、12月的视力、p-VEP、mf-ERG的变化;对外斜视性弱视增视能训练和综合训练分别治愈的30例患者行斜视手术治疗,术后增视能组行多维三级功能训练,综合训练组行家用同视机三级功能训练,观察术前、术后1月、2月、3月、6月不同时间的双眼视功能变化情况。 结果:弱视患儿中远视眼比近视眼和散光眼多见。轻、中度屈光不正多见。屈光不正性和斜视性弱视,轻度、中度弱视,中心注视性弱视增视能训练的有效率高于综合疗法组,而且同一疗程内增视能训练系统的弱视治愈率明显高于综合疗法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散光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重度弱视,旁中心注视性弱视两种治疗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法随着疗程的延长,增视能训练组轻、中度弱视同一时间P-VEPP100峰潜时缩短、P100振幅提高较综合疗法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f-ERG第一环P1波振幅密度的变化随着疗程的延长增视能训练组提高明显(P<0.05);增视能训练系统在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中明显高于综合疗法组(P<0.05)。术后6个月,增视能组20例查有近立体视觉,与综合疗法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增视能多维视觉训练系统对儿童弱视的疗效优于传统综合疗法,缩短了视觉功能障碍治疗的周期,具有针对性强,方法简单明了、易操作、多样化、儿童乐意接受等优点,是治疗儿童弱视较为理想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