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类型水土保持效应及土壤水分研究
【6h】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类型水土保持效应及土壤水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结论与讨论

4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展开▼

摘要

为了了解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的水土保持效应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该区的生态环境重建和植被恢复及退耕还林工程,对定西市安定区安家沟流域典型植被坡耕地小麦、人工草地苜蓿、天然草地针茅、乔木油松和灌木沙棘14年(1986-1999年)自然降雨条件下的减流、减沙效应及2002年梁峁坡和沟坡土壤水分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14年间,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坡度小区产流及侵蚀次数差异不大,但不同植被类型之间差异明显,其大小次序是坡耕地>苜蓿草地>油松林地>天然草地>沙棘林地;②不同植被类型年度平均径流量和侵蚀量差异性显著,其中以坡耕地为最高,依次为坡耕地>苜蓿草地>油松林地>天然草地>沙棘林地。降雨强度和植被类型/土地利用是发生侵蚀产沙的主要因子,同一坡度下不同植被类型的产沙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同一坡度的同一雨强下其坡耕地产沙量最大,其次是油松林地和苜蓿草地,而天然草地和沙棘林地最小;③各植被类型径流量和侵蚀量的月份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等分布特征,7月和8月份径流和侵蚀发生较多,5月和9月发生较少,且各植被类型减流、减沙效应也主要发生在7月和8月;④不同植被类型的累积径流量及侵蚀量年际变化也有差异,14年中都以坡耕地为最高,苜蓿草地和乔木林地居中,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最低;⑤各植被类型减流率和减沙率的不同时间变化(累积年际变化、时段变化、时期变化)特征相似,但减流、减沙效应不同,即在试验研究的14年中,沙棘灌木林地减流率和减沙率持续提高并保持在较高水平,天然草地则经历先增加而后略下降的过程,但也保持在较高水平,两者表现出极其稳定和高效的减流、减沙效应,水保效应最明显和最持久;人工苜蓿草地减流率和减沙率随时间增加而迅速下降,油松乔木林地减流率迅速下降,而减沙率则稳定提高,并和苜蓿草地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两者除乔木林地减沙效应较好外其减流效应微弱,持续水保效应较差;农耕地水保效应最差。⑦梁峁坡与沟坡0~100cm土层平均含水量研究表明,2002年两坡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相似,即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经历了增加-下降-再增加-再下降的过程,总的变化趋势是降低的,变化曲线呈双峰型。5月土壤含水量较高,7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但两坡水分变化也有差异,即梁峁坡土壤水分季节变化明显,不同植被和不同坡向间水分差异性在湿润季节增大,而沟坡土壤水分季节变化不明显,不同植被间水分差异性在干旱季节增大;⑧两坡土壤水分剖面变化相对季节变化不明显,其变化总趋势是梁峁坡土壤水分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沟坡的水分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水分含量在土层深度0~60cm处变化较大,梁峁坡水分在此土层下降较快而沟坡增加较快,60~100cm处变化较小,梁峁坡水分下降缓慢而沟坡增加缓慢;⑨植被类型和坡向对土壤水分有较大影响,而坡位影响不明显。不同坡向间,阴坡土壤水分含量高于阳坡。同一坡向的不同植被间,草地的含水量高于灌木林地;⑩梁峁坡与沟坡相比,沟坡土壤水分条件较梁峁坡好,即使在干旱季节也能满足各类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小气候相比,沟坡风速、光照均小于梁峁坡,而大气湿度和温度均大于梁峁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