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星载分布式InSAR地形测绘中的相位误差模型
【6h】

星载分布式InSAR地形测绘中的相位误差模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星载分布式InSAR地形测绘研究现状

1.2.1 误差分析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 星载分布式InSAR地形测绘误差

2.1 星载分布式InSAR地形测绘原理

2.2 InSAR地形测绘误差的类别

2.2.1 绝对误差

2.2.2 相对误差

2.3 InSAR地形测绘误差模型

2.4 星载分布式InSAR地形测绘误差论证

2.4.1 卫星初始参数定义

2.4.2 InSAR地形测绘误差论证

2.5 本章小结

3 InSAR地形测绘中的解缠相位误差建模

3.1 干涉相位误差模型

3.1.1 干涉相位误差项

3.1.2 干涉相位误差模型分析

3.2 解缠相位误差模型的构建

3.2.1 相位解缠方法概述

3.2.2 相位梯度与相位解缠精度关系研究

3.3 仿真实验

3.3.1 模拟未缠绕相位影像和缠绕相位影像

3.3.2 相位解缠

3.3.3 模拟不同相位梯度下的缠绕相位图

3.3.4 使用Snaphu方法进行相位解缠

3.3.5 建立相位梯度和相位解缠精度函数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InSAR时空基线对测高精度的影响

4.1 基线要素对相干性和测高精度的影响分析

4.1.1 空间基线对相干性和测高精度的影响分析

4.1.2 时间基线对相干性和测高精度的影响分析

4.2 实验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星载分布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SAR,InSAR)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对地观测技术。它通过在编队飞行的卫星上搭载合成孔径雷达,利用脉冲压缩技术、合成孔径技术,构建SAR图像的几何构像模型,将两副SAR天线获取得到的两景具有相干性的单视复数影像进行干涉处理,从而反演出地表高程信息并建立相应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模型。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因其微波成像的本质,具有测量精度高,全天候全天时成像的优点,可以高效地构建大区域范围的无缝DEM。本文首先研究了星载分布式InSAR系统的测高原理,对InSAR地形测绘中的误差进行了详细剖解,建立了其误差模型,并对各项误差进行了论证和分析。然后,研究了InSAR地形测绘中相位误差的来源,并针对相位解缠误差和相位梯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建模分析。最后对InSAR时空基线对测高精度的影响进行了实验论证。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阐述了星载InSAR系统的分类和发展现状,指出单天线双航过InSAR测高系统存在重访周期长,时间失相干严重的缺点,因而获取DEM的精度和效率不高,而双天线单航过系统空间基线可以精确测量,几乎不存在时间去相干。然后,对星载分布式InSAR测高系统的分类和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对以TanDEM-X为代表的一发多收星群体制的应用现状进行了阐述。最后,对星载分布式InSAR测高系统存在的误差进行了概述。
  第二章研究了InSAR地形测绘中的误差类别,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建立了各项误差对测高精度的误差影响模型,并分析了各项误差的特性。首先,本文将地形测绘中的误差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主要包括卫星定轨误差,卫星速度误差,斜距测量误差,基线测量误差和相位偏置,相对误差主要包括各类去相干源:热噪声去相干,基线去相干,量化去相干,模糊去相干,体散射去相干,时间去相干。然后,对InSAR地形测绘中的各个误差的量级和传播特性进行了研究。最后,本文结合InSAR测高原理,推导出各主要观测量误差对星载分布式InSAR系统测高精度的影响模型,通过模型可定量计算各项误差对测高精度的影响。
  第三章研究了干涉相位误差的来源和特性,对相位解缠方法进行概述,并使用仿真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相位解缠精度和相位梯度之间的关系。首先,本文将干涉相位误差分为硬件系统误差,模型误差和干涉处理误差。接着,简述了相位解缠方法的种类,通过实验分析选用合适的解缠方法帮助进行相位梯度和相位解缠精度之间关系的建模研究。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建立相位解缠精度和相位解缠梯度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第四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实验分析,研究了时空基线对星载分布式InSAR系统测高精度的影响。本文分别研究了时间基线和空间基线对相干性和测高精度的影响,并选用40景TanDEM-X影像,通过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了时空基线对相干性和测高精度的影响规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