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儒家心性论传统与工夫论思想研究
【6h】

儒家心性论传统与工夫论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序言

一、儒家心性论传统:德性思维与工夫要素

(一)《诗经》《尚书》:“性”的自然义与超越义

(二)孔子论“心性”:仁礼一体的工夫之学

1、《论语》之“心性”

2、关于孔子对道统的再建

3、孔子的“仁”对周礼的转化:跨越个体与全体的工夫之学

(三)思孟学派论心性

1、孟子:儒家心性论和工夫论的初建

2、《中庸》和《易传》:形而上学与至诚感通的工夫论

(四)宋明理学追寻心性论与个体实践统一的道路

二、工夫与本体:心性论的另一形态

(一)儒家心性论背景下的工夫与本体

(二)儒家心性论之“本体”的独特性

1、性理

2、心体与性体

(三)儒家心性论之“工夫”

1、先秦的儒家工夫思想

2、北宋的工夫论

三、工夫与本体合一的儒家心性论

(一)“道心与人心”之辩

(二)未发与已发:工夫论的基本问题

(三)格物致知:知识的两种不同工夫论意义

(四)工夫的次第问题

(五)刘蕺山的慎独:融摄本体的工夫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作为儒家思想典型形式的心性论,从其内在本质上必然要落在个体实践方式上,即,必然体现为工夫论,对儒家思想的讨论、反思及其现代转化等一系列问题,均可以从工夫以及工夫与本体的关系路线来进行。
   本文以此视角解读和概括先秦以来儒家心性论传统,尝试揭示其中的德性思维方式与个体实践方式(“工夫”)要素之间内在的必然关联关系,如:宇宙之仁、人性本善等特征决定了其理论与实践界限的模糊性或合一性,等等。这一线索的开端在《诗》《书》中就已呈现,孔子当其时而圣在周礼传统之上创造性转化为仁-礼一体的心性与实践体系。尽管《论语》在内涵与教法上都隐含了“本体与工夫”的取向,但只有到思孟学派,儒家心性论与工夫论言说方式才真正得以建立。至宋明理学,工夫与本体的讨论成为儒家心性论内在问题的主要表达方式。
   经由上述转换,本文讨论了儒家心性论之本体的独特性,重点讨论了“性理”、“心体”与“性体”这三个本体概念,并指出与道家、西方哲学、佛家等相比其独特性之所在,即,“生生-天(理)-性”这样的道德与逻辑、普遍与个体在本体中的双重统一;以及“天-性-心”向下贯通所致的工夫论,包括未发已发、诚敬、涵养等问题,指出:按儒家心性论的内在逻辑和宋明理学的思路,工夫与本体在总体上必然是合一的,从朱熹到王阳明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
   本文分析了儒家心性理论中本体向语境和个体体验和证悟的开放性、必要性,论述了这种知与行、工夫与本体的合一性。具体地,本文从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未发与已发的工夫论基本问题、格物致知在宋明工夫论中的两种不同“知”的意义、工夫与本体的次第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最后把刘蕺山融摄本体于工夫之中的“慎独”作为儒家心性论和工夫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来看待。
   本文尝试指出: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形态一方面必然包涵非理论性的个体实践一维,一方面在个体实践的讨论中又包涵了知性与伦理方式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儒家心性论的现代转化问题的反思也可以由此入手来进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