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文化强国建设视下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研究
【6h】

文化强国建设视下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的缘起与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从《讲话》到文化强国建设战略

一、文艺、文化及文化强国建设的内涵解析

二、一个前置性问题:为什么把《讲话》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放在一起讨论

三、在文化强国建设战略背景下研究《讲话》涉及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文本解读:《讲话》的思想来源、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一、《讲话》的思想来源

二、《讲话》的历史背景

三、《讲话》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历史评价:《讲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讲话》是对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发展

二、《讲话》是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文艺思想的理论基石

三、《讲话》是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光辉旗帜

第四章 价值探索:《讲话》对当前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指向与内在启示

一、文化建设必须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文化发展的方向

二、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相结合,构成我国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三、文化建设必须尊重文化的发展规律,把握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科学协调发展

四、文化建设必须为人民群众搭建平台,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作中的主体作用

五、文化建设要处理好传承发展、与时俱进与开放包容的关系

结 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展开▼

摘要

毛泽东发表于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文艺实践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是一部马列主义文化观的光辉文献。当前在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下,深刻领会《讲话》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理解《讲话》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关系,明确定位《讲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的地位问题,梳理勾勒《讲话》对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分别指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二、三代领导集体)文化建设思想的内在联系和传承发展,进而分析研究如何以《讲话》的价值指向和精神意义指导当下中国的文化强国建设战略,都是摆在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论文第一章在对文艺、文化、文化强国建设三个基本概念内涵解析的基础上,就全文论述的一个前置性问题——在文章中为什么我们把七十年前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和七十年后的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放在一起讨论并进行了论证,以此构建本文讨论的一个基本话语空间和思维共识。文章指出《讲话》到文化强国建设是一脉相承的,并进而就文化强国建设战略背景下研究《讲话》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梳理。
  论文第二章在对《讲话》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就《讲话》的思想来源、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指出《讲话》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并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它是在特定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并侧重就《讲话》涉及的党的文艺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关系、文艺创作的目标、文艺创作的方向、文艺创作的方针、文艺批评的标准、文艺创作中要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梳理。
  论文第三章在对前文《讲话》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就《讲话》的历史地位和理论贡献进行了分析,指出《讲话》是对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发展,是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文艺思想的理论基石,是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光辉旗帜。
  论文第四章就《讲话》对当前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的精神指向与内在启示进行了分析。通过挖掘《讲话》对今天的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的精神价值,指出现阶段文化强国建设战略必须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文化发展的方向,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必须尊重文化的发展规律,把握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科学协调发展,必须为人民群众搭建平台,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作中的主体作用,必须处理好传承发展、与时俱进与开放包容的关系
  结论部分进一步厘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并由此推演出论文的最基本结论:作为马列主义文化观光辉文献的《讲话》是现阶段文化强国建设中可资利用的重要精神资源,深入解读毛泽东的《讲话》既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的实践需求。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深刻理解文化强国建设战略这一理论得以形成的思想脉络,而且能够为如何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内在的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