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岭南地区慢性HBV携带者证候特点及及补肾祛湿法对其干预的研究
【6h】

岭南地区慢性HBV携带者证候特点及及补肾祛湿法对其干预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慢性HBV携带者中西医研究概况

1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认识

1.1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流行病学特征

1.2 慢性HBV感染自然病史

1.2 慢性HBV携带-“无声”的疾病

1.3 慢性HBV携带者免疫耐受主要机制

2 中医学对慢性HBV携带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2.1 慢性HBV携带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规律研究

2.2 慢性HBV携带体质和证候规律的关系

2.3 岭南地区地理气候特征及与慢性HBV感染的关系

2.4 中医药对慢性HBV携带者治疗的概况

第二章 岭南地区慢性HBV携带者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入选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调查方法

1.6 调查方法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岭南地区慢性HBV携带者各证型和证型兼夹统计

2.2 岭南地区慢性HBV携带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3 讨论

第三章 补肾祛湿法对慢性HBV携带者的免疫状态的影响研究

1 试验设计

2 资料与方法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入组标准

2.2 正常组(健康成人组)入组标准

2.3 治疗组与对照组排除标准

2.4 正常组(健康成人组)排除标准

2.5 试验药物组成

2.6 观察指标

2.7 主要测定方法

2.8 安全性指标

2.9 疗效判定标准

3 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试验完成情况

4.2 临床疗效指标统计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4.4 补肾祛湿方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5 讨论

5.1 运用补肾祛湿法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理论渊源

5.2 补肾祛湿方的组方内涵

5.3 补肾祛湿方治疗慢性HBV携带者临床疗效的观察

5.4 补肾祛湿方治疗慢性HBV携带可能的作用机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
  1.通过对岭南慢性HBV携带者证候和体质规律的调查,获得其中医证候基本资料,探讨其中医证候规律及其基本病机。
  2.评价补肾祛湿方对慢性HBV携带者的血清HBVDNA定量、血清HBsAg、HBeAg定量的影响,从而验证其临床疗效。通过观察补肾祛湿方干预对慢性HBV携带者DC成熟缺陷、数量及免疫功能指标,以及细胞因子IL-10、IL-18表达水平的影响,探求其增强机体免疫、打破免疫耐受、调节Th1/Th2平衡的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提供有效的中药复方,并阐明补肾祛湿方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
  1.结合专家意见,制定慢性HBV携带者证候规律和体质分型调查表,选择岭南地区六家分中心886例慢性HBV携带者分别开展中医证候规律调查及体质分型调查,对其进行辨证分析及体质辩识;
  2.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5月深圳市中医院门诊和住院的90例慢性HBV携带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采用补肾祛湿方治疗;对照组30例,使用安慰剂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HBV DNA定量、血清乙肝标志物HBsAg、HBeAg定量的变化及阴转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疗程48周。我们还选取了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组,三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8周后检测DC成熟缺陷(形态、表型分析)、数量及其分泌IL-12表达水平、细胞因子IL-10,IL-18表达水平。
  研究结果:
  1.岭南地区慢性HBV携带者证候规律和体质分型调查结果:
  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调查结果:886例岭南地区六家分中心证型调查表中,缺失2例,有效调查表884例,各证型及出现频数所占百分比分别为:肾虚出现频数235例,占26.5%,包括肾阳虚,肾阴虚,肾气虚,肾精不足;中焦湿热126例,包括湿热内阻和肝胆湿热证,占14.2%,脾虚109例,包括脾气虚,脾阳虚,占12.3%,无证可辨的145例,占16.4%,兼夹证型140例,占17.8%,以肝胆湿热为主,其中兼夹两证13例,占1.47%,兼夹三证2例,占0.23%,兼夹四证3例,占0.34%。
  中医体质分型调查结果显示,岭南地区体质调查表中平和质所占比例最大,为58.69%,偏颇体质中气虚质、湿热质、肾虚质占的比例最大,分别占13.21%、5.87%、4.85%,三者共占除偏颇体质的70.2%。阳虚质占4.51%、气郁质占1.69%,痰湿质占1.58%,阴虚质占1.35%,瘀血质占1.58%,阴虚质占1.35%,淤血质占0.56%,特禀质占0.45%。
  2.补肾祛湿方对慢性HBV携带者临床观察
  ①对血清HBVDNA的影响:
  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HBV DNA水平分别为:7.7311gIU/ml、7.6431gIU/ml,治疗48周后,两组均值分别为6.8431gIU/ml,7.3651gIU/ml,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48周后,对照组和治疗组血清HBV DNA水平较治疗前下降>11gIU/ml比例分别为:治疗组50%(29/58)、对照组24.14%(7/29),两组间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HBV DNA水平下降>21gIU/ml比例分别为治疗组25.86%(15/58)、对照组10.34%(3/29),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8周后,两组均未见HBV DNA阴转。
  ②对血清标志物的影响
  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HBsAg定量均值分别为4.838glgIU/ml、4.8971gIU/ml,治疗后两组血清HBsAg定量均值分别为4.1931gIU/ml、4.8631gIU/ml,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48周后,两组HBsAg定量较治疗前下降>0.51gIU/ml比例分别为:治疗组41.38%(24/58)、对照组10.34%(3/29),两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两组治疗后HBsAg定量>1 lgIU/ml比例分别为:治疗组25.86%(15/58)、对照组3.45%(1/29),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 lgIU/ml比例分别为治疗组5.17%(3/58)、对照组0.00%(0/29),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皆没有到达阴转。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血清HBeAg定量均值分别为:治疗组1107.75S/Co、对照组1091.07S/Co,治疗48W后,两组血清HBeAg定量均值分别为:治疗组820.52 S/Co、对照组1075.46 S/Co,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③对树突状细胞成熟缺陷、表面标记物的影响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治疗前治疗组的DC成熟表面标记物HLA-DR、CD86、CD80和CD1α的表达水平分别为61.32%、56.68%、43.81%、43.51%,对照组为60.09%、57.90%、43.10%、44.14%,两者的DC成熟表面标记物,明显低于健康人,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均有P<0.01)。治疗48周后治疗组的DC成熟表面标记物HLA-DR、CD86、CD80和CD1α的表达水平分别为68.24%、66.98%、53.65%、54.67%,对照组为60.16%、60.62%、46.55%、45.37%,两组相比统计学差异(均有P<0.05)。治疗前后经配对资料方差分析,治疗组DC成熟表面标记物HLA-DR、CD86、CD80和CD1α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而对照组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IL-12表达水平分别为559.78ng/ml、557.63ng/ml,
  明显低于健康人,治疗48周后,两组IL-12的表达水平分别为662.02ng/ml、565.24ng/ml,治疗前后经配对资料方差分析,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8周后治疗组IL-12的表达水平接近健康人水平(P>0.05)。
  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IL-10均值分别为15.86 pg/ml、15.59pg/ml,均明显高于健康人,治疗48周后,两组IL-10均值分别为12.17 pg/ml、14.65pg/ml,治疗前后经配对资料方差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对照组与与正常组变化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受试者IL-18均值分别为27.97pg/ml、28.76pg/ml,两者均明显低于健康人,治疗48周后,两组IL-18均值分别为34.05pg/ml、29.61pg/ml,
  治疗前后经配对资料方差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而对照组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研究结论:
  1.岭南地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其最主要中医证型是肾虚型和湿热型,体质以气虚质、湿热质、肾虚质居多。“脾肾亏虚,湿毒内伏,正气不足,无力鼓邪外出”为其免疫耐受期中医基本病机。
  2.补肾祛湿方对慢性HBV携带者的HBV-DNA复制、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的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作用的可能机制为:①通过调控DC成熟,显著上调DC成熟标志及共刺激分子,增强DC对IL-12的表达,抑制IL-10的分泌,促进IL-18表达,协同IL-12使imDC向成熟迁移,促进DC增殖,激起HBV特异性免疫应答,进而抑制/清除HBV;②通过促进Th1细胞因子IL-12、IL-18水平表达,抑制Th2型细胞因子IL-10水平的表达,促使Th2型优势表达向Th1型优势转换,调节Th1/Th2之间平衡反应,进而抑制HBV。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