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仲景护阳思想对阳虚质调护理论与临床调护模式的探讨
【6h】

基于仲景护阳思想对阳虚质调护理论与临床调护模式的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1.1 阳

1.1.2 阳气

1.1.3 阳虚

1.1.4 阳虚证

1.1.5 体质与阳虚质

1.1.6 阳虚质的发病倾向

1.1.7 阳虚质与阳虚证的关系

1.2《伤寒杂病论》中的体质思想

1.2.1体质相关名称

1.2.2 体质与发病

1.2.3 体质与传变

1.2.4 体质与预后

1.3 仲景的护阳思想与方法

1.3.1 重视固护阳气

1.3.2 伤寒杂病论对阳虚相关病证的调治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预调查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3.1 中医体质分型标准

2.3.2 调查方法

2.3.3 调查内容

2.3.4 数据统计方法

2.4 结果

2.4.1 一般情况

2.4.2 引起阳虚质身体不适的常因素

2.4.3 阳虚质的中医舌脉特点

2.4.4 七条阳虚体质判定标准的总分情况

2.4.5 阳虚质及其兼夹体质分布

2.4.6《伤寒杂病论》中治疗阳虚相关病证的方药

2.5.1 广东地区阳虚质的特点

2.5.2 阳虚质经方调护模式的初步构建

2.5.3 导师基于仲景护阳思想对阳虚质的经方调护运用

2.6 创新、问题与展望

结语

1 体质思想渊源于《内经》,仲景继承其思想并将体质理论首次运用于临床

2 季节、劳累因素对阳虚质的健康状态有重要影响

3 阳虚体质者多兼夹其它体质倾向,但以阳虚兼气虚质最常见

4 单纯阳虚体质的阳虚程度为轻,如出现兼杂体质越多则阳虚程度较重

5 基于《伤寒杂病论》阳虚质调护模式的初步构建及导师临床运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基于《伤寒杂病论》中的护阳思想与临床阳虚质的基本特点,初步构建阳虚质的经方调护模式。
  方法:
  (1)检索古代文献中有关阳虚质的论述,并总结《伤寒杂病论》中调治阳虚相关疾病的治法方药;(2)基于《伤寒杂病论》中的护阳思想,并结合广东地区650例阳虚质的体质调查结果与导师临床经验,初步构建阳虚质的经方调护模式。数据统计软件使用SPSS16.0,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
  结果:
  (1)在古代医著中有诸多关于阳虚质的论述,其思想渊源于《内经》,在《伤寒杂病论》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仲景不但重视阳气的固护,还将体质理论首次运用于临床;(2)阳虚体质者平时最易受到季节变化和劳累因素影响而导致疾病加重或复发;(3)阳虚质是较常见的体质类型,预调查2100例中有650例是以阳虚体质为主,占总调查人数的30.95%。在阳虚体质人群中大多数是以阳虚体质为主而兼有其它体质的存在,650例阳虚体质中单纯阳虚质者106例(16.31%),阳虚体质为主而兼有其它体质的有544例(83.69%),这两组之间的7个阳虚条目总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单纯阳虚体质者的阳虚表现程度为轻,如出现兼杂体质越多则阳虚程度越重;(4)阳虚质常兼夹其它体质同时出现,但以阳虚兼气虚体质最多见,本次调查中单纯阳虚质106例(16.31%),阳虚质兼气虚质同见者82例(12.62%),故临床对阳虚体质的调养要在固护阳气的同时勿忘适当加以益气;(5)《伤寒杂病论》提出“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的治疗原则,其书中涉及到治疗阳虚相关病症有50首经方、43味药,方中药物主要涉及炙甘草、桂枝、生姜、炮附子、大枣、干姜、芍药、生附子、白术、茯苓、人参。(6)阳虚质的调护之法仍基于“寒者温之”的原则,温法之下暗含着八法的运用,但温阳尚需注意:①温阳因人制宜;②温阳勿忘护中;③温阳兼以益气;④饮食或用药慎汗、吐、下、清,如有虚实夹杂者当攻补兼施;⑤劳逸结合,顺四时而适寒暑。
  结论:
  (1)张仲景对《内经》中相关的体质思想继承发扬,并首次将相关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其书中重阳气的思想和方药对阳虚质的调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临床实用性;
  (2)阳虚体质者需及早重视阳气的固护,阳气若虚则百病始生。因此,积极改善阳虚质偏颇的体质状态,对其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疾病的防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