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抑郁症之文献研究及中医养生防治探讨
【6h】

抑郁症之文献研究及中医养生防治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部分 抑郁症古代相关文献汇要

一、抑郁症属于中医的郁证但兼及相关病症

二、古代对“郁”证的认识

三、传统中医与抑郁症相关病症文献梳理

第二部分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研究概况

一、发生机理

二、临床表现

三、临床诊断

四、临床类型

五、临床治疗

第三部分 中药治疗抑郁症相关研究

一、历久弥新古经方

二、从辨证分型论治

三、从病位论治

四、与西药比对疗效佳且不良反应少

五、中成药治疗抑郁症愈后良好

六、抗抑郁中药研究进展

第四部分 针灸治疗抑郁症之研究

一、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优势

二、针灸治疗抑郁症的原则

三、针灸治疗抑郁症的常用验穴举例

四、临床常用的针灸方法

五、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

六、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理研究

第五部分 中医养生和抑郁症之研究

一、系统观的理论支持

二、运用四时五脏阴阳学说防治抑郁症

三、脾肾亏虚与抑郁症密切相关

四、中医养生的特点与防治抑郁症的优势

五、抑郁症的中医养生措施

六、经络养生防治抑郁症研究成果具体

第六部分 讨论与展望

一、梳理文献价值强化综合施治与预防研究

二、针对疾病本身的应对措施

三、提高诊断水平

四、加强抑郁症认识的教育研究及推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抑郁症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癌症”,与癌症及艾滋病并驾齐驱,被公认为是新世纪的三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廿一世纪三大黑死病之一,据估计目前全国有精神障碍症状(如抑郁、焦虑等)的成人超过一亿人。在我国的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占了50%至70%,抑郁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抑郁症一名的定义,是由现代精神病学所命名的,病因病机复杂,由于对疾病分类体系与认识疾病的方式不同,西医抑郁症在中医病症中至今无法定位于一个特定的疾病,它指包括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等的一组心理症候群。
  在我国传统医学中虽无抑郁症病名,有关郁症的古代文献却极为丰富,对其认识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秦汉起,发展于唐宋,完善于金元,鼎盛于明清,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最早将属于郁证的百合病、脏躁、梅核气、奔豚气等情志引起的病证进行描述及鉴别,虽没有明确提出“郁证”的名称,但为郁证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也为现代的抑郁症提供了丰富的辨证施治材料。
  西方医学对于抑郁症形成原因至今未有定论,从心理社会因素、遗传学因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研究等方方面面探讨,生物、心理与社会因素交错。治疗上以药物疗法为主流,主要包括三环抗郁剂(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TCA)、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选择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剂(SSRI)等常用的抗抑郁药物,新型抗抑郁药神经生长因子NGF植物药提取物治疗抑郁症特别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发展趋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改变药物治疗策略,促使心理治疗逐渐为医学界所重视。
  在古代抑郁症丰富文献基础上发展,现今中医有关抑郁症文献研究成果丰硕。古经方历久弥新如越鞠丸、逍遥散、温胆汤、柴胡类方、百合地黄汤、香砂六君子汤、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等都取得现代临床效果验证;以经方加减化裁,从辨证分型论治,从五脏病位论治或针对躯体疾病治疗研究,与西药对比疗效及不良反应等也都在临床运用上展现成果,甚至发展为简便服用的中成药及多途径、多靶点、多层次的单方或复方天然药,无论动物实验或临床都持续在发展当中。
  针灸运用治疗缠绵难愈的抑郁症,机理研究获得临床认可,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单纯体针、电针、穴位注射、耳针、头皮针、埋线、离子透入、艾灸等,纯用针刺调神理气或针药并用,或搭配西药辅助治疗,内外兼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临床上已证明其疗效确切。
  中医养生和抑郁症之研究虽然属于起步阶段,但抑郁症的治疗发展应该朝向整体配套的防治思路,《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周期存在着同步节律变化。研究这种规律不仅对于养生保健,对于说明疾病的变化以及诊断、治疗、预后等都有重要意义。从内经文献研究,将诸多因素有机的、系统的抑郁症病因纳入阴阳五行理论统摄之下,除了情志本身诱因之外,五脏相关、四时阴阳、五运六气、饮食因素、外邪侵袭、气血逆乱、体质因素、六经功能等等分析了抑郁症的病因,时藏阴阳理论与季节性抑郁症、气功、保健推拿、走罐疗法等经络养生取得临床印证,中医养生的具有防治抑郁症的可行性,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以方法多元综合施养为原则,具有普适性等更凸显了防治抑郁症的优势,掌握养生原则,养神为贵,采取精神养生、音乐养生、饮食养生、动静互涵中形神皆养的经络养生等养生措施将能对抑郁症防治做出贡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