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针灸疏经调脏法对脑梗塞偏瘫病人康复疗效影响
【6h】

针灸疏经调脏法对脑梗塞偏瘫病人康复疗效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梗塞偏瘫的认识[6]

一、定义

二、病因和病理

三、病理生理

四、特殊检查

五、预防

六、治疗

第三节 中医学对脑梗塞偏瘫的认识

一、古代文献研究

二、现代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分组及盲法

(三)治疗方案

(四)疗效指标

(五)评定时点

(六)统计方法

(一)一般情况比较

(二)Barthel指数及残障率评定比较

(三)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ugl-Meyer Motor Scale,FMMS)评定比较。

(四)生存质量量表SS-QOL评定比较

(五)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评定表(Brunnstrom)评定比较

(六)脱落病例及不良反应观察

三、讨论

(一)针灸疏经调脏法治疗脑梗塞偏瘫的理论探讨

(二)本课题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研究针灸疏经调脏法对脑梗塞偏瘫病人康复疗效影响。
  方法:
  将150例脑梗塞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疏经组、调脏组及治疗组(疏经调脏组),三组按1:1:1比例,因脱落4例,最后入组为疏经组48例、调脏组49例、治疗组49例。疏经组取穴:四关穴、患侧肩髃、臑俞、外关、内关、环跳、髀关、阳陵泉、丰隆、三阴交;调脏组取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大横(双)、滑肉门(患)、外陵(患)、上风湿点(患)、下风湿点(患);治疗组取穴:综合疏经组及调脏组穴位。所有病人均进行针对中风的一般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脱水、活血化瘀及主被动功能锻炼等。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发病3个月分别进行Barthel指数表及残障率评定、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中风病人专门生存质量量表SS-QOL及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评定表(Brunnstrom)评定,从而判定疗效。
  结果:
  自身前后比较:三组治疗方案均能提高患者BI指数评分、降低残障率、提高患侧肢体(上、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级别、提高患者SS-QOL评分、促进患肢向Brunnstrom正常模式转变,且疗效能维持至发病后3个月(P<0.05),但停止治疗后,并无增效作用(P>0.05)。三组组间比较:治疗结束及发病3个月,治疗组在改善患者BI指数记分、降低残障率、提高患侧肢体(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上优于调脏组及疏经组(P<0.05),在提高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级别上优于疏经组(P<0.05),在改善患者SS-QOL评分上优于调脏组(P<0.05)。治疗组与调脏组在提高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级别上疗效相当(P>0.05),与疏经组在改善患者SS-QOL评分上疗效相当(P>0.05)。调脏组在提高患者BI指数评分、降低残障率、提高患者SS-QOL评分、提高患侧肢体(上、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级别上与疏经组疗效相当(P>0.05)。三组在促进患肢向正常模式转变上疗效相当(P>0.05)。
  结论:
  针灸疏经调脏法治疗脑梗塞偏瘫,其综合疗效优于单纯疏经法或调脏法。它能全面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降低残障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治疗脑梗塞偏瘫的一种新理论、新方法,对脑梗塞偏瘫的治疗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