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商住背景下广东骑楼历史街区空间特征及活化策略研究
【6h】

商住背景下广东骑楼历史街区空间特征及活化策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绪论

1. 1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 2研究内容

1. 3研究方法与框架

1. 4相关概念研究

1. 5国内外有关骑楼的研究

2广东地区骑楼建筑的物理空间特性

2. 1广东地区的建筑气候特征

2. 2骑楼建筑的分布

2. 3骑楼街道的空间形态特征

2. 4骑楼建筑的结构特征

3典型骑楼街区的社会生活研究

3. 1政府主导下建设的广州西关上下九骑楼街区

3. 2宗族主导下建设的开平赤坎镇骑楼街区

3. 3政府与民众双重主导下建设的汕头小公园骑楼街区

3. 4三地骑楼街区的社会生活对比分析

4骑楼历史街区活力影响要素及活化原则

4. 1影响街区空间活力的要素

4. 2骑楼街区活化更新模式

4. 3骑楼街区活力复兴原则

5莞城骑楼街区活力现状及复兴策略

5. 1莞城骑楼街区基本概况

5. 2街区印象问卷分析

5. 3莞城骑楼街区空间环境现状

5. 4街区社会生活现状

5. 5莞城骑楼街区层面复兴策略

6结论与讨论

6. 1结论

6. 2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骑楼作为广东地区近百年来广泛分布的商住两用型地域建筑,曾是城市商业经济中心最具建筑特色、最富社会活力、最契合岭南气候特征的组成部分,见证着广东地区繁荣发展的历史。但随着城市商业经济中心的转移,骑楼街区逐步转变为现代城市中的城中城或传统历史街区。街区内基础设施的陈旧、建筑的维护修缮措施不当、当地本土居民的外迁、城市商业模式的转换等均是骑楼街区丧失活力的主要因素。在当今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保留骑楼下的社会生活情怀、活化街区商业空间成为当今骑楼街区研究的重要课题。
  针对骑楼街区商住合一的文化视角,以骑楼街区活力主体(即建筑环境空间与空间使用者)为切入点,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实地观测法相结合的方式从街区物理环境空间及街区社会生活两个方面分析影响街区活力的因素。街区环境空间可分为建筑物理结构及街道空间,通过对广东不同地区骑楼建筑的平面结构、立面结构、建筑装饰风格、建筑本身质量、街区空间序列、街区空间形态(界面连续性、街道空间尺度)及街区肌理布局的分析,得出导致不同骑楼街区活力差异的建筑空间及街道环境因素。文章以广东不同文化地理背景、不同街区建设背景、不同街区社会活力为指标,选取政府主导下建设的广州上下九骑楼街区、宗族主导下建设的开平赤坎骑楼街区及政府与民众主导下建设的汕头小公园骑楼街区着重分析街区社会生活(商业活动、居住活动、文化活动),从街区层面上对比同一街区内不同道路的社会活力现状;从时间层面上对比同一街区今昔社会活动的活力差异;从空间层面上对比不同街区社会生活的活力现状,通过三个层面的活力对比归纳影响空间使用者社会活动活跃性的因素。
  建立影响骑楼历史街区空间活力要素的框架,分析现有骑楼历史街区的更新模式、主导力量及其更新保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街区活化更新的原则。根据实地调研与文献分析得知,广东骑楼历史街区现有的发展模式主要分为商业街、旅游区、居住区及混合开发四种,保育模式包括政府主导型、地产商主导型及公众主导型。骑楼街区更新活化活动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护街区空间肌理原则;(2)保持建筑原真性原则;(3)保留街区活力空间原则;(4)保护传统文化原则;(5)街区商住并行原则。
  结合东莞莞城大西路——中兴路骑楼历史文化街区的实际案例,分析街区的活力现状及现存问题,从街区物质层面及社会生活层面提出活化莞城骑楼街区的策略。基于物质层面的策略包括建筑界面的统一、建筑高度的控制、建筑立面的修复、环境设施优化、节点小品的植入、车行道路再规划等,基于社会生活层面的策略包括商业业态的调整、活力空间的保留与引入、居住人口的引入及交往活动的挖掘等。骑楼街区活力复兴的研究有利于城市文化的保护和特色塑造,有利于街区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与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街区活力的可持续性,使街区呈现出积极形象,以期为广东地区骑楼建筑的保护更新及骑楼街区的活化再利用提供前瞻性借鉴及指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