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针属线虫分类和致病性研究及半卡卢斯属新种描述
【6h】

中国针属线虫分类和致病性研究及半卡卢斯属新种描述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写词及英汉对照

目录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2章 针属线虫的种类鉴定和系统分类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半卡卢斯属线虫的鉴定和描述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红掌慢速衰退病——由深圳针线虫引起的红掌新病害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5.1针属和半卡卢斯属线虫的种类鉴定

5.2针属线虫的系统发育分析

5.3针属线虫相关种类的特征及有效种和同物异名的修订

5.4 深圳针线虫的培养及其引起的红掌新病害

5.5本研究的创新性

5.6本研究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针属线虫(ParatylenchusMicoletzky,1922)是针科(Paratylenchidae Raski,1962)中最大的一个属,包括100多个种,我国已报道的针属线虫约有20多种。针属线虫寄主广泛,在多种农作物、果树、林木和草类根际均发现有高密度的该属线虫,有些针属种类已证明是寄主植物的病原物。半卡卢斯属(HemicaloosiaRay& Das,1978)线虫隶属于鞘总科(Hemicycliophoroidea Skarbilovich,1959)中的卡卢斯科(Caloosiinae Siddiqi,1980),目前共有9个有效种,但我国并未有该属线虫的报道。本研究采集了我国多个省份的植物根际土壤样品,主要对其中的针属线虫进行了分离鉴定,共确定了针属线虫的16个种,其中4个为针属线虫新种,6个为针属线虫的中国新纪录种,在此基础上对针属线虫相关种类和鉴定特征进行了修订,同时发现和证实了一个由深圳针线虫新种引起的红掌新病害—红掌慢速衰退病,此外,发现并描述了一个半卡卢斯属线虫新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从重庆市麦冬草根和根际土壤分离并鉴定针属线虫一新种:重庆针线虫新种(Paratylenchus chongqingensisn.sp.)。该针线虫的形态特征如下:雌虫体长为262(243–274.5)μm,口针长为23(21–24.5)μm,侧线3条,唇区缢缩,略呈盘状,阴门侧膜大,尾端尖圆;雄虫头前端略圆,口针和食道腺退化,有短的交合刺管,尾末端呈短丝状。本研究还获得了3条重庆针线虫新种的ITS-rDNA序列,序列长度均为990 bp。重庆针线虫新种的ITS序列的种内变异为2–6 bp(0.2–0.6%)。
  2.从广东省广州市的竹子根和根际土壤分离并鉴定针属线虫一新种:广州针线虫新种(Paratylenchus guangzhouensisn.sp.)。该新种的形态特征如下:雌虫体长为233(217–247)μm,口针长为47(43–49.5)μm,侧线3条,头部圆,不缢缩,侧器口呈蝴蝶结状,阴门侧膜小,不明显,尾端细圆到钝圆;雄虫头部圆,口针和食道腺退化,有短的交合刺管,尾端略尖;4龄幼虫有口针。本研究还获得了2条广州针线虫新种的ITS-rDNA序列,序列长度分别为1034 bp、1035 bp,2条序列间差异为1 bp;获得3条28S rDNA D2-D3区序列,序列长均为771bp,且3条序列间变异为0bp。
  3.从江苏省南京市的马尾松根和根际土壤分离并鉴定针属线虫一新种:南京针线虫新种(Paratylenchus nanjingensisn.sp.)。该新种的形态特征如下:雌虫体长为259(243–279)μm,口针长为66(64–68)μm,侧线4条,头不缢缩,有略突出的亚中唇结构,排泄孔位于口针基部球水平位置以前,有小的但明显的阴门侧膜,尾端细圆或亚尖;雄虫头截锥形,口针及食道腺退化,交合刺管短,尾端略尖。本研究获得了3条南京针线虫新种的ITS-rDNA序列,序列长度为1032 bp,3条序列间的差异为0–2 bp;获得2条28S rDNAD2-D3区序列,序列长度均为771bp,且2条序列间无差异,相似度为100%。
  4.从广东省深圳市的红掌根和根际土壤分离检测到高密度的针属线虫,经鉴定该线虫为一针属线虫新种,命名为深圳针线虫新种(Paratylenchus shenzhenensisn.sp.)。该新种的形态特征如下:雌虫体长为275(249–302)μm,口针长为19(17–21)μm,侧线4条,头部圆,不缢缩,有4个亚中唇瓣,侧唇小,口孔附近略凹陷,有明显的阴门侧膜,尾端细圆或略呈指状;雄虫在泄殖腔口前向腹面弯曲,从泄殖腔口后向背面弯曲;口针和食道腺退化;有明显的交合刺管;幼虫有口针。本研究还获得了16条深圳针线虫的ITS序列,序列长度为1047–1049 bp,序列间差异为0–33 bp;获得9条28S rDNA的D2-D3区序列,序列间差异为0–6 bp。运用柯赫氏法则研究证明,深圳针线虫侵染红掌根系导致一种新病害—红掌慢速衰退病,受害红掌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根通常呈现褐色,深褐色或黑色病斑。本研究建立了使用胡萝卜愈伤组织培养繁殖深圳针线虫的方法,确定了该线虫在胡萝卜愈伤组织上的最适培养温度为25 ℃。
  5.鉴定描述了6个针属线虫的中国新纪录种,分别为:具缘针线虫(P.costatus)、盘唇针线虫(P.discocephalus)、长尾针线虫(P.longicaudatus)、锯尾针线虫(P.serricaudatus)、变化针线虫(P.variabilis)和变异针线虫(P.variatus)。并提出锚针线虫和具缘针线虫可能是艾达利摩斯针线虫的同物异名;胚轴针线虫(P.epicotylus)可能是盘唇针线虫的同物异名;变异针线虫和水生针线虫应是两个有效种。
  6.从广东省广州市木荷根和根际土壤采集分离并鉴定半卡卢斯属线虫一新种:广州半卡卢斯线虫新种(Hemicaloosia guangzhouensisn.sp.)。该新种的形态特征为:雌虫体长为906(798–961)μm,体环数为298(282–313),口针长65.5(59–69)μm,虫体外侧覆盖一层膜状体鞘,侧区有一条纵线,受精囊中无精子,尾长130(115–145)μm,阴门到尾端体环数为63(58–69);肛门到尾端体环数为53(49–59);阴门和肛门间体环数为9(7–11);雄虫未知。本研究获得了2条广州半卡卢斯线虫新种的ITS-rDNA序列,序列长度均为805 bp,序列的差异为0 bp;获得2条28S-rDNA的D2-D3区序列,序列长度均为769 bp,序列间差异为1bp;获得2条18S-rDNA序列,序列长度为882 bp,序列间差异为1 bp。采用六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别对广州半卡卢斯线虫新种ITS rDNA的PCR纯化产物进行酶切反应,酶切片段大小分别为:AvaI-805bp;Bsh1236I-805bp;DraI-805 bp;HinfI-625,132,48 bp;Hin6I-586,130,78,11 bp;MspI-424,303,78 bp。
  7.本研究分别采用ITS-rDNA序列和28S-rDNA的D2-D3区序列重建了针属线虫的系统发育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