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寻根文学”与中国80年代中期文学场
【6h】

“寻根文学”与中国80年代中期文学场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缘起:剥离 “寻根文学”经典定位

二、研究方法: “文学生产机制”研究释放“寻根文学”研究新空间

三、研究现状: “文学生产机制”切入的可能性

第一章“寻根文学”的出场酝酿——以“杭州聚会”为考察对象

第一节“杭州会议”作为考察核心的原因

第二节 杭州会议:一场期刊、青年作家、评论家间的“合谋”

第二章 “寻根文学”的出场宣告——从“寻根”系列随笔看其理论形象的推送

第一节 “寻根”的出场与寻根发言者的趋势合谋

第二节 寻根随笔构建的大潮趋势与歧义暗流

第三节被“误读”的阿城与其态度的游移

第三章 寻根文学的合力传播

第一节 寻根派作家群、寻根作品的浮现

第二节 评论界的接盘与分流

第三节 文学期刊的培育与传播

第四章寻根文学的退场伏笔

第一节 文学场自主性的凸显

第二节 寻根文学自身的书写危机

第三节 新锐评判家与寻根派作家同盟的破裂

第四节 期刊杂志对新文艺思潮的追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展开▼

摘要

寻根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为80年代中期的中国文学打开了新的创作格局;另一方面,其与85“文化热”交织,以“文化”与“中国”这样的符码开启了80年代追求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话语机制表达,具有文学与文化上双重讨论价值,有巨大的研究空间。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探讨的是“寻根文学”的文化价值意义,在“寻根文学”与“重构民族文化主体性”之间建构关系,以致“构建民族文化主体性”成为“寻根文学”的经典定位。
  本文旨在拨开“寻根文学”的这种经典定位,从“寻根文学”的生成过程考察起,考察“寻根文学”的生产、出场、传播、退场这一系列物质轨迹,以“文学场”理论来透视“寻根文学”的话语生产及之间权力关系,并对它有关“重构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经典印象是如何造就的及这种印象的影响做出研究。
  本文将“寻根文学”分为四个阶段予以考察:第一章为寻根文学的出场酝酿期,在此阶段,“寻根文学”完成了它的出场前设置:杭州会议上,期刊、青年作家、青年评论家因为利益契合形成“共谋”;第二章为寻根文学的出场宣告期,在此阶段,寻根文学通过一系列寻根宣言完成了自己的理论建构,为“寻根”的发展做出了规划,其中各个寻根派作家理论宣言之间存在着矛盾多元的状态;第三章为寻根文学的传播阶段,寻根文学通过作家的追认与归队、评论界的接盘、期刊杂志的培育这三方面的合力达到了泛化的传播效果,一时间“寻根文学”成为社会各界的讨论热点,进入文坛中心位置;第四章为寻根文学的退场阶段,寻根文学的退场并不是一朝土崩瓦解,在生产、传播过程中,就已经暗藏着退场的伏线。这源于85年以来文学场的日益自主化,使得固守文化建构价值的寻根文学失去“先锋性”,遭遇退场的尴尬。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