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滤泡性淋巴瘤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和t(14;18)易位研究;2.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FBW7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的研究
【6h】

1.滤泡性淋巴瘤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和t(14;18)易位研究;2.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FBW7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目录

第一部分滤泡性淋巴瘤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和t(14;18)易位研究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及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DLBCL中FBW7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的研究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 述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滤泡性淋巴瘤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和t(14;18)易位研究
  目的:
  系统地研究滤泡性淋巴瘤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和t(14:18)易位状态,探讨其在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1.收集2001-2010年间广东省三家医院病理诊断为滤泡性淋巴瘤的病例共122例,其中广东省人民医院42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58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2例。所有病例均由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科两位资深血液病理专长的主任医生复阅,诊断标准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淋巴造血系统肿瘤2008最新分类标准。经复阅切片,发现其中有1例为反应性病变,3例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3例为其它小B细胞淋巴瘤,余下的115例病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另外收集20例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用于建立BCL2/IGH融合基因免疫荧光原位杂交的异常阈值。
  2.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行CD10、BCL6、BCL2及MUM1免疫组化检测。
  3.采用荧光原位杂交对各病例石蜡组织切片进行BCL2/IGH融合基因检测。
  结果:
  1.115例FL中,FL143例,FL219例,FL353例;FL3中FL3A31例,FL3B22例。
  2.FL1/2 CD10和BCL2阳性率高于FL3,两者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和0.043);MUM1阳性率FL1/2低于FL3,FL3A低于FL3B,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0和0.048);BCL6在各级FL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
  3.94例FL成功进行了t(14;18)易位检测,总体阳性率为55.3%; FL1/2阳性率为73.5%(36/49),其中FL1阳性率68.8%(22/32),FL2阳性率82.4%(14/17);FL3阳性率35.6%,其中FL3A阳性率为51.9%(14/27),FL3B阳性率为11.1%(2/18); FL1/2阳性率虽高于FL3A,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78),FL3A阳性率高于FL3B,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5)。
  4.BCL2/IGH融合基因和CD10、MUM1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BCL2/IGH融合基因和BCL6、BCL2表达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结论:
  1低级别FL1/2在免疫表型及t(14;18)易位方面均表现出同质性; FL3A和3B在免疫表型方面存在一定的同质性,但t(14;18)易位方面出现明显的异质性,FL3A接近FL1/2,而FL3B则更接近DLBCL;
  2 CD10阴性FL常伴有MUM1的表达且缺乏t(14;18)易位改变,提示在相应的细胞起源和发病机制上可能有所不同。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FBW7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的研究
  目的:
  观察FBW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蛋白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材料和方法:
  1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00年1月1日-2010年6月30日间200例诊断为DLBCL的石蜡标本和30例慢性炎症改变扁桃体的石蜡标本,每例均由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科两位资深血液病理专长的主任医生复阅;诊断标准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淋巴造血系统肿瘤2008最新分类标准;并收集年龄、性别、原发部位、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血清乳酸脱氢酶值及组织学分型等临床资料;其中162例有预后随访资料,随访截止至2010年11月份,随访时间1-129个月。
  2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应用鼠抗人单克隆FBW7抗体检测FBW7在DLBCL中的蛋白表达,并进一步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1.临床特征:该组DLBCL病例的发病年龄11-86岁,中位年龄55岁,其中男性111例,女性89例;原发于结内119(59.5%)例,结外81(40.5%)例,结外组中原发于胃肠道43例;根据Ann Arbor分期方案标准:Ⅰ期79例,Ⅱ期36例,Ⅲ32期,Ⅳ期54例,余1例因临床资料不完整而无法准确分期。
  2.病理特征:回顾性复习所有病例的HE染色切片、免疫组化及EB病毒原位杂交片,除2例因免疫标记不充分或未行EB病毒原位杂交检测而未能具体分型外,余198例按照 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2008年最新分类标准,具体分型为(1)DLBCL,非特指性组158例,其中CD5+免疫细胞亚群5例;(2)特殊亚型组34例:包括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 DLBCL21例、老年人 EBV阳性 DLBCL12例、原发性皮肤 DLBCL腿型1例;(3)独立疾病组5例:具体为原发性纵隔(胸腺)大 B细胞淋巴瘤5例;(4)介于DLBCL和伯基特淋巴瘤之间的灰区病变组1例。根据Hans分子分型,GCB亚型49例,N-GCB亚型135例,余16例因CD10、BCL6、MUM1资料不全未能明确分型。
  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FBW7在扁桃体和DLBCL组织呈均质性表达,即同一病例细胞表达FBW7的强度基本一致。30例扁桃体均有FBW7蛋白的表达;154例DLBCL为FBW7阳性表达,阳性率为77.0%。而在DLBCL非特殊类型组中,非胃肠道原发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胃肠道原发组(79.8% vs62.9%,P=0.045)。初步结果分析显示,FBW7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IPI指数、预后、组织学分型、分子分型等临床病理特征均未见相关性。
  结论:
  1. FBW7可能作为DLBCL一个潜在的抑癌基因在其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
  2. FBW7表达的缺失可能在胃肠道原发非特指类型DLBCL的发病过程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3.FBW7可能与DLBCL预后不存在相关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